yì①<动>水漫出来。《三国专·吴主传》:“诸山崩,鸿水~。”②<动>流露。《柳毅传》:“又有一人,披紫裳,执青玉,貌耸神~。”③<形>自满;骄傲。《谏太宗十思疏》:“惧满~则思江海下百川。”④<形>过分的。《三国志·诸葛瞻传》:“美声~誉,有过其实。”
【溢美】过分的称赞。
【溢目】眼睛看不过来,指景物多姿多彩。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ú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án①<动>说;谈论。《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所闻。”《邵公谏厉王弭谤》:“吾能弭谤矣,乃不敢~。”②<名>言语;言论。《鸿门宴》:“至军中,具以沛公~报项王。”《邵公谏厉王弭谤》:“王不听,于国人莫敢出~,三年,乃流王于彘。”③<名>一字为一言。《琵琶行》:“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④<名>一句为言。《信陵君窃符救赵》:“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⑤<名>著作;书籍。《过秦论》:“焚百家之~,以愚黔首。”⑥<助>无实在意义。《归去来辞》:“世与我相违,复驾~兮焉求?”⑦词缀,多用于动词之前。《左传·僖公九年》:“既盟之后,~归于好。”
【言瑞】守信之言。
【言重】出言慎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iǎo①<名>外衣。《庄子·让王》:“子贡乘大马,中绀而~素。”②<名>外表;外面。《赤壁之战》:“江~英豪咸归附之。”《山坡羊·潼关怀古》:“山河~里潼关路。”③<名>上面。《复庵记》:“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④<名>标记;标志。《察今》:“循~而夜涉。”
【又】<动>作标记。《察今》:“使人先~澭水。”
【又】<名>特指幌子,酒旗。《晏子春秋·宋人沽酒》:“为器甚洁清,置~甚长,而酒酸不售。”⑤<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如《出师表》、《陈情表》。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