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留~|梳~|平~|分~。(3)(~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笔~儿|中间粗,两~儿细。(4)(~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儿|提个~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儿呀!(5)(~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儿|蜡~儿|铅笔~儿。(6)(~儿)头目。(7)(~儿)方面:他们是一~儿的|心挂两~。(8)第一:~等|~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车|~马|~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趟|~一遍|~半本|~几个|~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年(=去年或上一年)|~天(上一天)|~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五点就得动身|~鸡叫我就起来了|~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八块|三~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牛|两~驴。b)用于蒜:一~蒜。另见tou。
【头寸】(1)旧时指银行、钱庄等所拥有的款项。收多付少叫头寸多,收少付多叫头寸缺,结算收付差额叫轧(gá)头寸,借款弥补差额叫拆头寸。(2)指银根,如银根松也说头寸松,银根紧也说头寸紧。
【头等】第一等;最高的:~舱|~大事|~重要任务。
【头顶】头的顶部。
【头发】<轻>人的前额以上、两耳以上和后颈部以上生长的毛。
【头伏】初伏。
【头骨】构成头颅的骨头,包括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蝶骨等。
【头号】(1)第一号;最大号:~字。(2)最好的:~面粉。
【头角】比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露~|~峥嵘。
【头巾】(1)古代男子裹头的纺织物;明清两代读书人裹头的纺织物。(2)现代妇女裹头的纺织物,多为正方形。
【头颈】<方>脖子。
【头口】<方>牲口。
【头里】(1)前面:您~走,我马上就来|工作和学习,他样样都走在~。(2)事前:咱们把话说在~,不要事后翻悔。
【头领】首领(多见于早期白话)。
【头颅】人的头:抛~,洒热血。
【头路】1头等的(货物等)。
【头路】2<方>(1)头发朝不同方向梳时中间露出头皮的一道缝儿。(2)头绪。
【头马】马群或马帮中领头的马。
【头面】<轻>旧时妇女头上妆饰品的总称。
【头面人物】指社会上有较大势力和声望的人物(多含贬义)。
【头目】某些集团中为首的人(多含贬义):大~|小~。
【头难】<方>(做事)起头时感觉困难:什么事情总是~,做了一阵就容易了。
【头脑】(1)脑筋;思想能力:~清楚|胜利冲昏~。(2)头绪:摸不着~(弄不清头绪)。(3)<口>首领。
【头年】(1)第一年:三年看~。(2)<方>去年或上一年。
【头皮】(1)头顶及其周围的皮肤:挠着~想主意。(2)头皮表面脱落下来的碎屑。
【头钱】旧时赌博抽头所得的钱。
【头人】旧时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的首领。
【头晌】<方>上午。
【头生】(1)第一胎生的。(2)(~儿)第一胎生下的孩子。
【头绳】(1)(~儿)用棉、毛、塑料等制成的细绳子,主要用来扎发髻或辫子。(2)<方>毛线。
【头虱】虱子的一种,体长形,灰白色,有的带黑色或黄色,脚短而粗。寄生在人的头发里。卵白色。头虱能传播斑疹伤寒等疾病。
【头套】一种化装用具,套在演员头上,使头型、发式等符合某种需要。
【头疼】头痛。
【头天】(1)上一天。(2)第一天。
【头痛】头部疼痛,比喻感到为难或讨厌。
【头头儿】<口>某单位或某集团的为首的人。
【头陀】指行脚乞食的和尚。[梵dhūta]
【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头像】肩部以上的人像。
【头囟儿】<方>囟门。
【头胸部】某些节肢动物(如螃蟹、虾)的头部和胸部紧连在一起,合称为头胸部。
【头绪】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茫无~。
【头癣】皮肤病,病原体是霉菌,有白癣和黄癣两种,能传染。
【头雁】雁群中领头飞的大雁。
【头羊】羊群中领头的羊。
【头油】抹在头发上的油质化妆品。
【头晕】头昏、眼花、身体摇动的感觉。参看〖眩晕〗。
【头针疗法】按照不同病症在头皮上选取相关的特定区域进行针刺的方法。主要适应于脑源性疾患,如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动脉内膜炎等后遗症一类疾患。
【头状花序】花序的一种,花轴很短,顶端扩大,呈扁平的盘状或球形,上面生许多没有花梗的花,如菊、向日葵的花序。
【头子】首领(含贬义):土匪~|流氓~。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tóu(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留~|梳~|平~|分~。(3)(~儿)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笔~儿|中间粗,两~儿细。(4)(~儿)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儿|提个~儿|这样一条线一条线地,织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儿呀!(5)(~儿)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儿|蜡~儿|铅笔~儿。(6)(~儿)头目。(7)(~儿)方面:他们是一~儿的|心挂两~。(8)第一:~等|~号。(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车|~马|~羊。(10)用在数量词前面,表示次序在前的:~趟|~一遍|~半本|~几个|~三天(=前面的三天)。(11)<方>用在‘年’或‘天’前面,表示时间在先的:~年(=去年或上一年)|~天(上一天)|~两年(=去年和前年,或某年以前的两年)|~三天(=昨天、前天和大前天,或某天以前的三天)。(12)临;接近:~五点就得动身|~鸡叫我就起来了|~吃饭要洗手。(13)用在某两个数字之间,表示约数,兼表数目不大:十~八块|三~五百。(11)量词。a)用于牛、驴、骡、羊等家畜:一~牛|两~驴。b)用于蒜:一~蒜。另见tou。
【头寸】(1)旧时指银行、钱庄等所拥有的款项。收多付少叫头寸多,收少付多叫头寸缺,结算收付差额叫轧(gá)头寸,借款弥补差额叫拆头寸。(2)指银根,如银根松也说头寸松,银根紧也说头寸紧。
【头等】第一等;最高的:~舱|~大事|~重要任务。
【头顶】头的顶部。
【头发】<轻>人的前额以上、两耳以上和后颈部以上生长的毛。
【头伏】初伏。
【头骨】构成头颅的骨头,包括额骨、顶骨、颞骨、枕骨、蝶骨等。
【头号】(1)第一号;最大号:~字。(2)最好的:~面粉。
【头角】比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露~|~峥嵘。
【头巾】(1)古代男子裹头的纺织物;明清两代读书人裹头的纺织物。(2)现代妇女裹头的纺织物,多为正方形。
【头颈】<方>脖子。
【头口】<方>牲口。
【头里】(1)前面:您~走,我马上就来|工作和学习,他样样都走在~。(2)事前:咱们把话说在~,不要事后翻悔。
【头领】首领(多见于早期白话)。
【头颅】人的头:抛~,洒热血。
【头路】1头等的(货物等)。
【头路】2<方>(1)头发朝不同方向梳时中间露出头皮的一道缝儿。(2)头绪。
【头马】马群或马帮中领头的马。
【头面】<轻>旧时妇女头上妆饰品的总称。
【头面人物】指社会上有较大势力和声望的人物(多含贬义)。
【头目】某些集团中为首的人(多含贬义):大~|小~。
【头难】<方>(做事)起头时感觉困难:什么事情总是~,做了一阵就容易了。
【头脑】(1)脑筋;思想能力:~清楚|胜利冲昏~。(2)头绪:摸不着~(弄不清头绪)。(3)<口>首领。
【头年】(1)第一年:三年看~。(2)<方>去年或上一年。
【头皮】(1)头顶及其周围的皮肤:挠着~想主意。(2)头皮表面脱落下来的碎屑。
【头钱】旧时赌博抽头所得的钱。
【头人】旧时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的首领。
【头晌】<方>上午。
【头生】(1)第一胎生的。(2)(~儿)第一胎生下的孩子。
【头绳】(1)(~儿)用棉、毛、塑料等制成的细绳子,主要用来扎发髻或辫子。(2)<方>毛线。
【头虱】虱子的一种,体长形,灰白色,有的带黑色或黄色,脚短而粗。寄生在人的头发里。卵白色。头虱能传播斑疹伤寒等疾病。
【头套】一种化装用具,套在演员头上,使头型、发式等符合某种需要。
【头疼】头痛。
【头天】(1)上一天。(2)第一天。
【头痛】头部疼痛,比喻感到为难或讨厌。
【头头儿】<口>某单位或某集团的为首的人。
【头陀】指行脚乞食的和尚。[梵dhūta]
【头衔】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头像】肩部以上的人像。
【头囟儿】<方>囟门。
【头胸部】某些节肢动物(如螃蟹、虾)的头部和胸部紧连在一起,合称为头胸部。
【头绪】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茫无~。
【头癣】皮肤病,病原体是霉菌,有白癣和黄癣两种,能传染。
【头雁】雁群中领头飞的大雁。
【头羊】羊群中领头的羊。
【头油】抹在头发上的油质化妆品。
【头晕】头昏、眼花、身体摇动的感觉。参看〖眩晕〗。
【头针疗法】按照不同病症在头皮上选取相关的特定区域进行针刺的方法。主要适应于脑源性疾患,如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动脉内膜炎等后遗症一类疾患。
【头状花序】花序的一种,花轴很短,顶端扩大,呈扁平的盘状或球形,上面生许多没有花梗的花,如菊、向日葵的花序。
【头子】首领(含贬义):土匪~|流氓~。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shì①<形>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而昨非。”
【又】<形意动>认为……正确;肯定。《问说》:“~己而非人,俗之同病。”②<代>这;这个;这样。《石钟山记》:“~说也,人常疑之。”③<形>凡是;所有的。《游园》:“~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④<动>表判断。《琵琶行》:“同~天涯沦落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ào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
【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③<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④<名>道理;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诛暴秦。”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好。”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⑾<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史官。”⑿<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⒀<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上始。”⒁<量>元稹。《望喜驿》:“一~月光横忱前。”
【道心】⒈犹言道德观念。⒉悟道之心。
【道学】⒈道家的学说。⒉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
【道眼】指抉择真妄的能力。
【道义】⒈道德和义理。⒉道德和正义。
【道艺】学问与技能。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