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ái①<名>麦子。《诗经·周颂·思文》:“贻我~牟,帝命率育。”②<动>来到。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无白丁。”③<动使动>使……来;招致。《史记·文帝本纪》:“将何以~远方之贤良?”④<形>将来的;未来的。《<指南录>后序》:“将藏之于家,使~者读之,悲予志焉。”⑤<语助>以来,表示从过去某时到现在的一段时间。《爱莲说》:“自李唐~,世人甚爱牡丹。”⑥<语助>无实义,相当于“咧”、“吧”。《归归去来兮辞》:“归去~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来古】自古以来。
【来归】⒈回来。⒉被夫家遗弃的女子返回娘家。⒊归附;归顺。
【来苏】从疾苦之中获得重生。
【来仪】比喻卓越的人才。
【来兹】⒈来年。⒉今后。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ú①<副>不,表一般否定。②<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决,何也?”③<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fǒu通“否”。①<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②<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焉。”
【不齿】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
【不佞】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足以称宗庙。”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ì①<动>交换。《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寡人之璧。”《论积贮疏》:“罢夫羸老~子而咬其骨。”②<动>改变;变换。《涉江》:“阴阳~位,时不当兮。”③<形>容易,与“难”相对。《滕王阁序》:“冯唐~老,李广难封。”《为学》:“天下事有难~乎?”④<动>轻视。《童区寄传》:“贼~之,对饮酒,醉。”⑤<形>平坦。《李愬雪夜入蔡州》:“由是贼中险~远近虚实尽知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