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ùn①<动>顺着。《劝学》:“~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②<动>沿着。《赤壁之战》:“曹操自江陵将~江东下。”③<动>遵循。《叔向贺贫》:“宣其德行,~其宪则。”④<动>依顺;顺从。《陈情表》:“欲苟~私情,则告诉不许。”⑤<形>顺利。《赤壁之战》:“今日拒之,事更不~。”⑥<形>和顺。《狱中杂记》:“今天时~正,死者尚稀。”⑦<动>任随;放纵。《病梅馆记》:“纵之~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ě①<助>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之可追。”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用兵之患也。”③<代>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助>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私我也。”⑥<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⑦<助>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⑧<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⑨<助>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hāng①<形>兴盛;强盛。《谭嗣同》:“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也。”②<形>健壮;美好。《诗经·猗嗟》:“猗嗟~兮,颀而长兮。”
【昌言】1.善言,正当的言论。《尚书·大禹谟》:“禹拜~。”(大禹接受善言。)2.书名,全名是《仲长子~》。东汉仲长统著。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