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ān①<名>天空。《兰亭集序》:“是日也,~朗气清,惠风和畅。”《秋声赋》:“其容清明,~高日晶。”《敕勒歌》:“~似穹庐,笼盖四野。”②<名>天气;气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寒。”③<名>自然;本性。《庖丁解牛》:“依乎~理,批大郤,导大窾。”④<名>古代人们想像中万事万物的主宰者。《殽之战》:“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奉我也。”《子鱼论战》:“隘而不列,~赞我也。”《垓下之战》:“此~亡我也,非战之罪也。”⑤<名>人们赖以生存的人物。《史记·郦食其列传》:“王者以民人为~,而民人以食为~。”
【天道】⒈自然规律。⒉天气。
【天府】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地方。
【天光】日光。天空的景象。
【天理】⒈自然规律。⒉天然的组织结构。⒊宋代理学家称封建伦理道德。⒋上天主持的公道。
【天伦】天然伦次,指兄弟。后来泛指父子等天然的亲属关系。
【天年】自然寿命。
【天书】⒈帝王的诏敕。⒉道家称元始天尊写的书。⒊比喻难认、难懂的书和文字。
【天作之合】天生的配偶。原指周文王娶大姒是天所配合,后来多用作祝颂婚姻美满之词。也用来表示关系密切、特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ào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
【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③<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④<名>道理;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诛暴秦。”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好。”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⑾<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史官。”⑿<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⒀<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上始。”⒁<量>元稹。《望喜驿》:“一~月光横忱前。”
【道心】⒈犹言道德观念。⒉悟道之心。
【道学】⒈道家的学说。⒉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
【道眼】指抉择真妄的能力。
【道义】⒈道德和义理。⒉道德和正义。
【道艺】学问与技能。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níng①<形>安宁;安定。《捕蛇者说》:“虽鸡狗不得~焉。”②<动>探望;省视(父母)。《项脊轩志》:“吾妻归~,述诸小妹语。”③<动>安葬。《祭妹文》:“故请母命而~汝于斯,便祭扫地。”
nìng①<副>岂;难道。《陈涉世家》:“王侯将相,~有种乎?”②<副>宁可;宁愿。《屈原列传》:“~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宁帖】心情平和安稳。
【宁渠】哪里;怎样,意犹“庸讵”。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lùn①<动>讨论;议论。《出师表》:“每与臣~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②<动>评定赏罚;判定。《出师表》:“宜付有司~其刑赏。”③<动>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魏晋。”④<动>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⑤<动>研究;研讨。《五蠹》:“~世之事,因为之备。”⑥<名>言论;主张;学说。《甘藷疏序》:“余不侫,独持迂~。”⑦<名>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文选序》:“~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