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é①<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之则生,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楚乎?”②<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③<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④<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于己,快然自足。”⑤<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公之心。”⑥<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之。”⑦<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谏太宗十思疏》:“既~志则纵情以傲物。”⑧<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遍观群书。”⑨<副>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兄事之。”⑩<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仓皇北顾。”⑾<副>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你去才弄的明白。”
【得非】同“得无”,莫不是。
【得无】副词。⒈莫非;该不会。⒉能不;怎么能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èi①<副>没有;不曾。《廉颇蔺相如列传》:“计~定,求人可使报秦者。”②<副>不。《捕蛇者说》:“~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③<副>用在句尾表疑问,相当于“否”、“没有”。《书博鸡者事》:“是足以报使君~耶?”④<名>地支的第八位,古代用以记日子。《登山记》:“是月丁~,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⑤<名>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一至三点。
【未亡人】旧时寡妇自称。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háng①<动>吃;品尝。《察今》:“~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②<动>尝试。《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试之。”③<动>经历;遇到。《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而况大軱乎!”④<副>曾;曾经。《劝学》:“吾~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尝敌】试探敌人的强弱。《宋史·苏洵传》:“故古之贤将,能以兵~,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尝鼎一脔】尝其一二,可知其馀。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脟:同“脔”。)
【尝新】尝食新收获的五谷。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ǒu①<动>与“无”相对。《论语》:“~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动>占有。《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之。”③<动>掌握。《察今》:“~道之士,贵以近知远。”④<形>富有。《货殖列传序》:“礼生于~而废于无。”⑤<名>收获;出产的东西。《捕蛇者说》:“退而甘食其土之~。”⑥<连>或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故君子~不战,战则必胜。”⑦<助>用在动词前,以助语气。《少年中国说》:“干将发硎,~作其芒。”酉
yòu①<副>通“又”,表示进一层。《劝学》:“虽~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连>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陈情表》:“臣密今年四十~四。”
【有间】⒈时间很短;一会儿。⒉有缝隙。⒊有仇怨;有矛盾。
【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做具体工作。后泛指官吏。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