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ī<动>毁坏;横行霸道。《过秦论》:“~名城,杀豪杰。”《失街亭》:“父亲何故自~志气耶?”
【隳突】骚扰;冲撞。柳宗元《捕蛇者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乎南北。”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gān人和高等动物的消化器官之一。人的肝在腹腔内右上部,分为两叶。主要功能是分泌胆汁,储藏动物淀粉,调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等,此外还有解毒、造血和凝血作用。也叫肝脏。
【肝癌】肝脏的恶性肿瘤。症状是右上腹部疼痛,肝脏肿大,硬变,食欲不振,腹水,消瘦,有时出现黄疸。
【肝胆】(1)比喻真诚的心:~相照。(2)比喻勇气、血性:~过人。
【肝儿】指食用的猪、牛、羊等动物的肝脏。
【肝风】中医指有头晕、头痛、耳鸣、心烦、手足抽搐等症状的病。
【肝火】指容易急躁的情绪;怒气:动~|~旺。
【肝气】(1)中医指有两肋胀痛、呕吐、腹泻等症状的病。(2)容易发怒的心理状态。
【肝糖】见〖糖原〗。
【肝吸虫】寄生虫,身体扁平,前端尖,雌雄同体。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脏内,虫卵随粪便排出,先在淡水螺体内发育,然后侵入淡水鱼体内,人吃生鱼或喝含幼虫的水就会感染发病。患者有消瘦、贫血、肝肿大等症状。另外一种主要寄生在牛、羊等肝脏内。也叫肝蛭。
【肝炎】肝脏发炎的病,由病毒、梅毒螺旋体、变形虫或磷、砷等药物中毒引起。通常说的肝炎指由病毒引起的。参看〖病毒性肝炎〗。
【肝硬变】慢性病,由营养不良、酒精中毒等原因引起。症状是食欲不振、消瘦、右上腹部胀痛、肝脏变硬、脾肿大、腹水等。也叫肝硬化。
【肝脏】肝。
【肝蛭】见〖肝吸虫〗。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cháng①<动>吃;品尝。《察今》:“~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②<动>尝试。《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试之。”③<动>经历;遇到。《庖丁解牛》:“技经肯綮之未~,而况大軱乎!”④<副>曾;曾经。《劝学》:“吾~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尝敌】试探敌人的强弱。《宋史·苏洵传》:“故古之贤将,能以兵~,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尝鼎一脔】尝其一二,可知其馀。语出《吕氏春秋·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脟:同“脔”。)
【尝新】尝食新收获的五谷。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ǎn(1)胆囊的通称。(2)(~儿)胆量:~怯|~大心细|~小如鼠|壮壮~儿。(3)装在器物内部,可以容纳水、空气等物的东西:球~|热水瓶的~。
【胆矾】含有五个分子结晶水的硫酸铜。蓝色结晶体,在干燥空气中,逐渐风化。可以制电池、颜料,又可以做媒染剂、杀虫剂。也叫蓝矾。
【胆敢】竟有胆量敢于:敌人~来侵犯,坚决把它消灭光。
【胆固醇】醇的一种,白色的结晶,质地软。人的胆汁、神经组织、血液中含胆固醇较多。在日光的紫外线的作用下,能变成维生素D。是合成性激素的重要原料。胆固醇代谢失调会引起动脉硬化和胆石病。
【胆管】肝脏的输出管,在肝脏内者为肝内胆管,至肝外汇集成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相连接。肝脏内生成的胆汁通过它流入十二指肠。
【胆寒】害怕。
【胆碱】有机化合物,是无色浆状液体,有强碱性。含在动植物体内,对脂肪代谢起重要作用。
【胆力】胆量和魄力。
【胆量】不怕危险的精神;勇气。
【胆略】勇气和智谋:~过人。
【胆囊】储存胆汗的囊状器官,长在肝脏右叶的下前方,与胆管相连接。通称胆或苦胆。
【胆瓶】颈部细长而腹部大的花瓶,形状有点象胆。
【胆气】胆量和气势。
【胆怯】胆小;畏缩。
【胆石病】胆囊内形成胆石的病。胆石是由胆固醇、胆色素、钙盐等构成的球状物,坚硬如石,能引起剧烈腹痛,有时引起黄疸。
【胆识】胆量和见识。
【胆胀瘟】<方>牛瘟。
【胆汁】由肝脏产生的消化液,有苦味,黄褐色或绿色,储存在胆囊中。能促进脂肪的分解、皂化和吸收。
【胆子】胆量:~不小。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