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ū①<动>疏导;疏通。《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之欲其通。”②<动>分;分散。《史记·黥布列传》:“上裂地而王之,~爵而贵之。”③<动>疏远。《屈原列传》:“王怒而~屈平。”
【又】〈名〉疏远的人。《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不间亲,还是莫说罢。”④<形>稀疏。《与朱元思书》:“~条交映,有时见日。”⑤<形>少;稀少。《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妾久~谈笑。”⑥<形>粗疏。《史记·范雎列传》:“其于计~矣。”⑦<名>粗糙的米。韩愈《山石》:“铺床拂席置羹饭,~粝亦足饱我饥。”⑧<动>分条陈述。《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短引。”⑨<名>给皇帝的奏议。如《论积贮疏》、《谏太宗十思疏》⑩<名>古书注释的一种。不仅注释古书原文,对前人的注释也加以申发说明。⑾〈名〉僧道拜忏时焚化的祝告文。《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在此。”
【疏狂】狂放不羁的样子。
【疏俗】远方风俗。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ér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有意,瞻余马首可也。”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不能用也。”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论语·微子》:“已~!已~!今之从政者殆~!”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夕阳在山,人影散乱。”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ú①<副>不,表一般否定。②<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决,何也?”③<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fǒu通“否”。①<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②<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焉。”
【不齿】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
【不佞】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足以称宗庙。”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lòu①<动>水从孔隙透过或滴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无干处。”②<名>遗漏;疏漏。《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有所广益。”③<动>漏掉;遗漏。《汉书·酷吏传》:“罔~吞舟之鱼。”④<动>泄露。《汉书·师丹传》:“大臣奏事,不宜~泄。”⑤<名>古代滴水计时的漏壶。
【引】时刻;时间。《左忠毅公逸事》:“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鼓移则番代。”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