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íng①<动>行走。《论语》:“三人~,必有我师焉。”②<动>出行。《殽之战》:“为吾子之将~也。”③<动>运行。《刻舟求剑》:“舟已~矣,而剑不~。”④<动>传布。《原毁》:“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难已。”⑤<动>实行;做。《训俭示康》:“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⑥<名>动作;行动;举动。《鸿门宴》:“大~不顾细谨。”⑦<名>品行。《屈原列传》:“其志洁,其~廉。”⑧<副>将;即将。《归去来兮辞》:“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休。”⑨<量>遍;次。《训俭示康》:“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五~。”
háng①<名>道路。《诗经·七月》:“遵彼微~。”②<名>行列;队伍。《国殇》:“凌余阵兮躐余~。”③<名>辈;辈分。《苏武传》:“汉天子,我丈人~也。”④<量>指成行的事物。《孔雀东南飞》:“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
【行宫】皇帝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
【行将】即将。
【行李】⒈使者。⒉行装。
【行人】⒈出使的人。⒉行路人。⒊出征的人。
【行者】⒈行路人。⒉出征的人。⒊出家而受大的佛教徒;去游四方乞食的为生的僧人。
【行装】出门携带的衣物。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ú①<副>不,表一般否定。②<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决,何也?”③<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fǒu通“否”。①<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②<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焉。”
【不齿】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
【不佞】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足以称宗庙。”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é①<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之则生,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楚乎?”②<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③<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④<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于己,快然自足。”⑤<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公之心。”⑥<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之。”⑦<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谏太宗十思疏》:“既~志则纵情以傲物。”⑧<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遍观群书。”⑨<副>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兄事之。”⑩<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仓皇北顾。”⑾<副>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你去才弄的明白。”
【得非】同“得无”,莫不是。
【得无】副词。⒈莫非;该不会。⒉能不;怎么能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ē①<语助>用于句末。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5.表示陈述或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②<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1.表判断。《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以为神。”2.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③<助>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