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ē①<动>唱;唱歌。《垓下之战》:“~数阕,美人和之。”《醉翁亭记》:“负者~于途,行者休于树。”②<名>歌曲;合乐能唱的诗。《前赤壁赋》:“倚~而和之。”《岳慢楼记》:“渔~互答,此乐何极!”③<动>作歌;吟诵。《观沧海》:“幸甚至哉,~以咏志。”《琵琶行》:“因为长句,~以赠之。”
【歌钟】即编钟,一种铜制的打击乐器。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ú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ī①<动>析;劈。《诗经·墓门》:“墓门有棘,斧以~之。”②<代>此;这。《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文。”③<连>那么;就。《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