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ǎng①<形>成双的;成对的。《卖炭翁》:“~鬓苍苍十指黑。”②<数>二。《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尉。”③<副>双方共同施行或承受同一行为。《赤壁之战》:“孤与老贼势不~立。”④<量>重量单位。古代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为一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银子放在桌上。”⑤<量>双,用于鞋袜等。《诗经·南山》:“葛屦五~。”
liàng<量>通“辆”用于车辆,车一乘为一辆。《汉书·赵充国传》:“卤马牛羊十余万头,车四千余~。”
【两端】⒈事物的两头;两方面。⒉模棱两可;观望不定。
【两舌】言语反覆;搬弄是非。
【两曜】日和月。
【两造】指诉讼双方,即原、被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ào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
【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③<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④<名>道理;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诛暴秦。”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好。”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⑾<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史官。”⑿<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⒀<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上始。”⒁<量>元稹。《望喜驿》:“一~月光横忱前。”
【道心】⒈犹言道德观念。⒉悟道之心。
【道学】⒈道家的学说。⒉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
【道眼】指抉择真妄的能力。
【道义】⒈道德和义理。⒉道德和正义。
【道艺】学问与技能。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ān①<数>三;第三。②<数>再三;多次;多(年)。《硕鼠》:“~岁贯女,莫我肯顾。”《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
【三尺】⒈剑。剑长约三尺,所以这样称。⒉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所以用“三尺”代称法律。
【三辅】汉代治理京畿地区三个行政长官的合称,也指他们所管辖的区域。后代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
【三宫】⒈儒家称天子六宫,诸侯夫人减半,称作三宫。⒉三个星座。明⒊堂、辟雍、灵台。⒋皇帝、太后、皇后。
【三军】⒈古代诸侯大国军队分上军、中军、下军,其三万七千五百人。⒉古代指步、车、骑三军;现代指海陆空三军。⒊全军,通称军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kē①<名>类别;门类。《外科医》:“有医者,自称善外~。”②<名>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门类、名目。白居易《与元九书》:“既第之后,虽专于~试,亦不废诗。”③<名>法律;法律条文。《出师表》:“若有作奸犯~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④<动>征收;摊派。《促织》:“里胥猾黠,假此~敛丁口。”⑤<名>传统戏曲剧本表示角色的舞台动作及表情的用语。《长亭送别》:“红递酒,旦把盏长吁~。”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