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ān①<名>神仙。《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②<名>仙境。《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③<名>非凡的人。杜甫《饮中八仙歌》:“自称臣是酒中~。”④<动>成仙。《促织》:“一人飞升,~及鸡犬。”⑤<形>轻松;自在。杜甫《览镜呈柏中丞》:“行迟更觉~。”
【仙步】形容步态轻盈。
【仙去】去世,死的婉称。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fēng①<名>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②<名>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而服。”③<名>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存。”④<名>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声,鄙乎宽,薄乎敦。”⑤<名>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⑥<名>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⑦<名>景象;景色。如“风景”。⑧<动>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乎舞雩。”⑨<名>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
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ào①<名>路;道路。《鱼我所欲也》:“呼尔而与之,行~之人弗受。”《陈涉世家》:“会天大雨,~不通。”
【又】<动>取道;道经。《鸿门宴》:“从郦山下,~芷阳间行。”《<指南录>后序》:“~海安,如皋,凡三百里。”②<名>途径;方法;措施。《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也。”③<名>规律;法则。《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也,进乎技矣。”④<名>道理;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⑤<名>道德;道义。《陈涉世家》:“伐无~,诛暴秦。”⑥<名>学说;主张。《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⑦<动>说;谈论。《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好。”⑧<动>通“导”,引导。《论语·学而》:“~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⑨<动>通“导”。疏通。《尚书·禹贡》:“九河既~。”《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⑩<名>古代行政区划名。唐代初年全国划分为十道,道下辖州。明清则在省一级一级行政区域下设道,道下辖府,其长官就称为道或道员、道台。《左忠毅公逸事》:“史公以凤庐~奉檄守御。”⑾<名>简称道家、道教。《汉书·艺文志》:“~家者流,盖出于史官。”⑿<动>以为。《灌园叟晚逢仙女》:“他还~略看一会就去,谁知这厮故意卖弄。”⒀<介>从;由。《管子·禁藏》:“凡治乱之情,皆~上始。”⒁<量>元稹。《望喜驿》:“一~月光横忱前。”
【道心】⒈犹言道德观念。⒉悟道之心。
【道学】⒈道家的学说。⒉指理学,即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体系。
【道眼】指抉择真妄的能力。
【道义】⒈道德和义理。⒉道德和正义。
【道艺】学问与技能。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gé①<名>树木的长枝条。庚信《小园赋》:“枝~相交。”
【引】栅栏。杜甫《潼关吏》诗:“连云列战~。”
【引】格子。沈括《梦溪笔谈》卷一:“窗~上有火燃处。”②<名>格式;标准。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降人才。”
【又】特指法律条文。
【又】风格。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徐熙至京师,送图画院品其画~。”成语有“别具一格”③<动>阻止;阻碍。《史记·孙宾传》:“形~势禁”(被形势所阻止。)成语有“格格不入”。
【引】抵挡,抵御。晁错《言兵事疏》:“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也。”④<动>击;打击。《后汉书·钟离意传》:“乃解衣就~。”今有双音词“格杀”、“格斗”⑤<动>推究;研究。《礼记·大学》:“致知在~物。”⑥<动>正;纠正。《孟子·离娄上》:“叭大人为能~君心之非。”⑦<动>到。《尚书·君奭》:“~于皇天。”
【又】来。《尚书·汤誓》:“~尔众庶。”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