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ǐ①<动>死亡;失去生命。《齐桓晋文之事》:“见其生,不忍见其~。”
【又】<动为动>为……而死。《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国可乎?”②<名>死去的人。《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而骨肉也。”③<形>坏死的;失去知觉的。《捕蛇者说》:“去~肌,杀三虫。”④<形>拼死;竭尽全力的。《史记·吴太伯世家》:“越使~士挑战。”⑤<动>丧失;消失。《荀子·大略》:“流言止焉,恶言~焉。”⑥<名>通“尸”。《汉书·陈汤传》:“汉遣使三辈至康居求谷吉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ú①<动>没有。《黔之驴》:“黔~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②<副>不;别。《硕鼠》:“硕鼠硕鼠,~食我麦。”③<连>不论;无论。《师说》:“是故~贵~贱,~长~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形>贫穷;无资财。《货殖列传》:“礼生于有而废于~。”
【无道】行为暴虐,不施仁政。
【无非】无一不是;全部都是。
【无几】⒈不多;很少。⒉没有希望。⒊不久。
【无乃】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uì①<动>回答。多用于下对上的回答或对话。《庄暴见孟子》:“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也。”《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曰:‘夫战,勇气也。’”②<动>并着;向着。《梦游天姥吟留别》:“~此欲倒东南倾。”《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③<动>敌对;对立。《三国志·诸葛亮传》:“而所与~敌,或值人杰。”④<名>配偶。《后汉书·梁鸿传》:“择~不嫁。”⑤<名>对偶的词句。如“对联”、“对句”。
【对薄】受审问。薄,狱辞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诉状。古代审讯时,依据状文核对事实,故称对薄。
【对策】⒈古代科举考试取士的一种方法。用政治、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考者对答。明清时在殿试时进行。⒉对付的策略或办法。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èng(1)证明:~人|~书|~实|论~。(2)证据;证件:工作~|出入~|以此为~。
【证婚人】举行结婚仪式时请来做证明的人。
【证件】证明身分、经历等的文件,如学生证、工作证、毕业证书等。
【证据】甲事物能证明乙事物的真实性,甲就是乙的证据。
【证明】(1)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或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人|~书|~信|事实~这个判断是正确的。(2)证明书或证明信。
【证券】有价证券。
【证人】<轻>(1)法律上指除当事人外能对案件提供证据的非当事人。(2)对某种事情提供证明的人。
【证实】证明其确实: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真理和发展真理。
【证书】由机关、学校、团体等发的证明资格或权力等的文件:结婚~|毕业~。
【证物】能证明有关案件事实的物件。
【证验】(1)加以试验使得到证实:课外活动可以~课堂学习的知识。(2)实际的效验。
【证章】学校、机关、团体发给本单位人员证明身分的标志,多用金属制成,佩在胸前。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