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①<名>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叱之。”②<动>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陈胜。”③<动>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④<名>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而后得。”⑤<名>行列;条目。《<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
【目论】⒈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无自知之明。⒉肤浅之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ú①<副>不,表一般否定。②<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决,何也?”③<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fǒu通“否”。①<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②<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焉。”
【不齿】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
【不佞】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足以称宗庙。”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xié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倾~|~线|~着身子坐下。
【斜长石】长石的一类,成分是含钠或钙的硅酸盐,硬度较高,透明,呈白、绿、红等浅色,存在于大多数岩石中。
【斜高】正圆椎体、正棱椎体、正圆台、正棱台侧面的高。
【斜晖】<书>傍晚的日光;斜阳。
【斜井】直接通到地面的一种矿井,井筒有一定的倾斜角度。
【斜楞】<轻><口>歪斜;向一边斜:~眼|两眼一~就嚷起来。
【斜路】比喻错误的道路或途径。
【斜率】一条直线与水平线相交的倾斜程度,用交角的正切来表示。
【斜面】简单机械,主要部分是由倾斜的平面构成。物体沿斜面向上移动较直上省力。螺旋和劈都是斜面的变形。
【斜睨】斜着眼睛看。
【斜坡】高度逐渐降低的地面。
【斜射】光线不垂直地照射到物体上:地球的两极地方只能受到~的日光。
【斜视】(1)眼病,由眼球位置异常、眼球肌肉麻痹等原因引起,当一只眼睛注视目标时,另一只眼睛的视线偏斜在目标的一边。也叫斜眼。(2)斜着眼看:目不~。
【斜纹】(1)一根经纱和两银纬纱间错着织成的纹路,因为交织点相错,看上去是斜的。(2)<口>(~儿)斜纹布。
【斜纹布】一种棉织品,正面现出明显的斜纹,是普通的衣料。
【斜象眼儿】<方>菱形。
【斜眼】(1)见〖斜视〗①。(2)(~儿)患斜视的眼睛。(3)(~儿)患斜视的人。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shì①<动>看。《世态炎凉》:“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之。”②<动>察看;视察。《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学京畿。”③<动>治理;处理(公务)。《张衡传》:“~事三年,上书乞骸骨。”④<动>看待;对待。《六国论》:“子孙~之不甚惜。”⑤<动>看顾;照看。《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⑥<名>视力;目光。《庖丁解牛》:“怵然为戒,~为止,行为迟。”⑦<动>比较;比照。《五人墓碑记》:“其辱行贱行,~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视事】官员到职工作;办公。
【视学】⒈周代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为视学。⒉一辈子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