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é①<代>⒈什么。《触龙说赵太后》:“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以自托于赵。”⒉哪里。《齐桓晋文之事》:“~由知吾可也。”《赤壁之战》:“豫州今欲~至?”⒊为什么。《过秦论》:“为天下笑者,~也?”⒋怎么。《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能及君也?”⒌哪;哪个。《诗经·隰桑》:“中心藏之,~日忘之”《商君书·更法》:“前世不同教,~古之法?”②<副>多么。《汉书·东方朔传》:“朔来朔来,受赐不待诏,~无礼也。”
hē<动>通“呵”,呵问。《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
hè<动>通“荷”,扛,背。《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戈~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qí①<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劳~筯骨。”《<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②<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③<代>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志也。”④<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志。’”⑤<代>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游黄山记》:“~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何能胜?”⑥<代>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闻,择~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一贫,~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⑦<副>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信然邪?~梦邪?~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⑧<副>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⑨<副>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许寡人!”⑩<副>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无忘乃父志!”⑾<连>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⑿<助>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无垠兮,云霏霏~承宇。”《答李翊书》:“俨乎~若思,茫乎~若迷。”
jī①<助>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夜未央。”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xiàng①<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马。”②<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幸复得此妇。”③<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物以~之,亦不能至也。”④<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矣。”⑤<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乎?”
【又】<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周纪一》:“魏置相,~田文。”⑥<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焉。”
xiāng①<副>互相。《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吊。”②<副>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③<副>递相;相继。《训俭示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承。”
【相与】⒈一起;共同。⒉交往;结交。
【相得】关系融洽。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ì①<动>类似;相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铁。”②<副>似乎;好像。《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个长。”③<介>表示比较,超过。张岱《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相公者。”④<介>给;与。罗邺《宫中》:“鹦鹉飞来说~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