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àn①<名>燕子。《陈涉世家》:“~雀安知鸿鹄之志战!”②<动>通“宴”。以酒食待客。《汉书·高五王传》:“帝与齐王~饮。”③<形>通“晏”。安闲。《苦斋记》:“~坐于华堂之上。”
yān<名>周代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燕出】帝王微服出行。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què鸟类的一科,体形较小,发声器官较发达,有的叫声很好听,嘴呈圆锥状,翼长,雌雄羽毛的颜色多不相同,雄鸟的颜色常随气候改变,吃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也吃昆虫、燕雀、锡嘴都属于这一科。另见qiāo;qiǎo。
【雀斑】皮肤病,患者多为女性。症状是面部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的小斑点,不疼不痒。
【雀麦】一年生草本植物,野生,形状和燕麦相似,叶稍长,小穗状花序,向下垂,绿色。可做牧草。
【雀盲眼】<方>夜盲。
【雀鹰】猛禽的一种,比鹰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横斑,脚黄色。雌的比雄的稍大。捕食小鸟。饲养的雌鸟可以帮助打猎。也叫鹞,通称鹞子或鹞鹰。
【雀跃】高兴得象雀儿一样的跳跃:欢欣~|~欢呼。
【雀子】(qiāozi)雀斑(quèbān)。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jiàn①<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牛未~羊也。”②<动>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不相识。”③<动>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④<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威王。”⑤<动>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相如。”⑥<动>知道;懂得。《示儿》:“乃翁~事可怜迟。”⑦<动>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哭声。”⑧<名>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⑨<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疑,忠而被谤。”⑩<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录,不久望君来。”
xiàn①<动>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②<动使动>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其二子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