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í①<动>拿着;握着;抓着。《狼》:“屠乃奔倚其下,驰担~刀。”②<动>。拉,牵。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选老躄者一人~马。”③<动>把持,掌握。《狱中杂记》:“有某姓兄弟,以把~公仓,法应立决。”④<动>操持,治理。《察今》:“悖乱不可以~国。”⑤<动>扶持。《柳毅传》:“毅恐蹶仆地,君亲起~之曰:‘无惧。’”⑥<动>保持,维持。《苏武》:“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⑦<动>抱着,坚持。《赤壁之战》:“诸人~议,甚失孤望。”⑧<动>携带,带着。《西门豹治邺》:“以故多~女远逃亡。”⑨<动>控制,挟持。《童区寄传》:“二豪贼劫~,反接,布囊其口。”⑩<动>对立,对峙。《赤壁之战》:“今寇众我寡,难与~久。”
【持操】保持气节操守。
【持衡】1.用秤称物。《新唐书·李石传》:“天下之势犹~然,此首重则彼尾轻矣。”2.比喻评量人才。岑参《奉和相公发益昌》:“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持~。”
【持衡拥璇】比喻掌握国家权柄。衡、璇,北斗七星中二星名。《北齐书·文宣帝纪》:“昔放勋驭世,沉璧属子;重华握历,~。”(放勋:尧的号。重华:舜的号。)
【持寄】以物寄赠友人。
【持两端】动摇不定,怀有二心。《汉书·萧望之传》:“乌孙~,亡坚约,其效可见。”(亡:无。)
【持禄养交】结交权贵以保持禄位。《管子·明法》:“小臣~,不以官为事,故官失其能。”
【持平】主持公道,不偏袒任何一方。
【持衰】不梳洗,不吃肉,不近女色。
【持重】1.掌握重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2.稳重;慎重。《汉书·韦贤传》:“玄成为相七年,守正~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3.封建宗法制规定,承继主持宗庙祭祀为持重。《仪礼·丧服》:“~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píng①<形>平坦。《桃花源记》:“土地~旷,屋舍俨然。”②<形>公平;公正。《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明之理。”③<形>太平;安定。《张衡传》:“时天下承~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④<形>平常;普通;一般。《教战守策》:“如使~民皆习於兵,彼知有所敌,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⑤<动>削平;铲平。《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⑥<动>平定;平息。《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矣。”⑦<动>和解;讲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宋及楚~。”⑧<动>跟别的事物的高度或水平相等。《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⑨<形>平静;宁静。《陈州粜米》:“取下招承,偿俺残生,苦恨才~。”
【平旦】清早。
【平明】⒈天亮的时候。⒉公正严明。
【平文】散文。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lùn①<动>讨论;议论。《出师表》:“每与臣~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②<动>评定赏罚;判定。《出师表》:“宜付有司~其刑赏。”③<动>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魏晋。”④<动>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今日廷~。”⑤<动>研究;研讨。《五蠹》:“~世之事,因为之备。”⑥<名>言论;主张;学说。《甘藷疏序》:“余不侫,独持迂~。”⑦<名>文体的一种,即议论文。《文选序》:“~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