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án<形>困难;艰难。《察今》:“以此为治,岂不~哉?”《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封。”
nàn①<名>灾难;祸患。《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之间。”②<动>责难;质问;驳斥。《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任人,不为拒谏。”《问说》:“所谓交相问~,审问而明辨之也。”③<动>发难;造反。《过秦论》:“一夫~而庙隳。”
【难荫】官员死于王事,例皆录用其子,谓之难荫。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hū①<介>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舟中。”《师说》:“生~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沂,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三子者之撰。”《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庖丁解牛》:“~天理,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捕蛇者说》:“吾尝疑~是。”②<助>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鸿门宴》:“壮士,能复饮~?”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有种~?”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殽之战》:“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几~?”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长铗归来~﹗出无车。”⒌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呀”。《归去来兮辞》:“已矣~﹗寓形宇内复几时”《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或舒缓。《召公谏厉王弭谤》:“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兴。”《始得西山宴游记》:“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始。”③<词缀>用于形容词、叠音词后面。《庖丁解牛》:“恢恢~其于游刃有余矣。”《赤壁赋》:“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五人墓碑记》:“故今之墓中全~为五人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éi①<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活板。”③<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④<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殇子矣。”⑤<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一体。”⑥<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⑧<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⑨<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⑩<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⑾<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⑿<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⒀<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⒁<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⒂<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⒃<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见?”《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我~鱼肉。”
wèi①<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文惠君解牛。”②<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外人道也。”③<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④<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利来。”⑤<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天下,何也。”⑥<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jì①<动>继续;连续。《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吾其还也。”②<动>接济;补偿。《墨子·非命上》:“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短,方地百里。”③<动>继承;承接。《左忠毅公逸事》:“吾诸儿碌碌,他日~吾志事,惟此生耳。”④<名>继承人。《触龙说赵太后》:“赵主之子孙侯者,其~有在者乎?。”⑤<副>接着;随后。《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而终~五国迁灭。”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