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ǎn①<动>染色;用颜料使物体具有某种颜色。《墨子·所染》:“~于苍则苍,~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②<动>沾染;污染。《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濯清涟而不妖。”③<动>传染。《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者众也。”
【染逮】沾污;牵连。
【染服】僧衣。亦名缁衣。色紫而带浅黑。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ǐ①<名>手指。《卖炭翁》:“两鬃苍苍十~黑。”《孔雀东南飞》:“~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②<动>用手指点。《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目陈胜。”《始得西山宴游记》:“望西山,~异之。”③<动>指给……看。《史记·项羽本纪》:“~王翳曰:‘此项王也。’”④<动>指责。《汉书·王嘉传》:“千夫所~,无病而死。”⑤<动>直立;竖起。《鸿门宴》:“头发上~,目眦尽裂。”⑥<名>通“旨”。意图;意旨。《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意。”《屈原列传》:“其称文小而其~极大。”⑦<副>通“直”。直接。《愚公移山》:“~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点】⒈指出;指给人看。⒉指责。⒊评论;指导。
【指意】意旨;意向。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ú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
【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ǐng①<名>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多圆形三足两耳。《察今》:“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之调。”②<名>常以鼎足之形比喻三方并立。《赤壁之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足之形成矣。”③<名>古代曾把鼎作为传国之宝,于是用它代表宝器。喻指王位、帝位等。《毛遂自荐》:“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大吕。”《阿房宫赋》:“~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④<名>三足香炉。《促织》:“问者爇香于~,再拜。”⑤<形>显赫。左思《吴都赋》:“高门~贵。”
【鼎鼎】⒈蹉跎。⒉盛大。
【鼎甲】豪门望族。科举考试名列一甲的前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鼎食】列鼎而食,指奢华的生活。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