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í①<动>走近;靠近;走向。《诗经·卫风·氓》:“匪来贸丝,来~我谋。”《童区寄传》:“夜半,童自转,以缚~炉火烧绝之。”②<动>到。《报刘一丈书》:“~明日,又不敢不来。”③<动>根据;以……为根据。《原毁》:“取其一不责二,~其新不究其旧。”④<介>就在;当。《鸿门宴》:“项王~日因留沛公与饮。”⑤<副>就;便。《狱中杂记》:“情稍重,京兆、五城~不敢专决。”⑥<副>就是。《林黛玉进贾府》:“此~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⑦<副>立即;马上。《左忠毅公逸事》:“公阅毕,~解貂覆生,为掩户。”⑧<连>如果;倘若。《论积贮疏》:“~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⑨<连>即使;纵使。《报刘一丈书》:“~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⑩<连>则;就。《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匆予,~患秦兵之来。”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xīng①<动>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焉。”②<动>发生;引起。《陈情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怀。”③<动>兴办;兴建。《岳阳楼记》:“政通人和,百废俱~。”④<动>发起;发动。《殽之战》:“遂发命,遽~姜戎。”⑤<形>兴盛。《二刻拍案惊奇》:“这城中极~的客店,多是他家的房子。”
【又】<形使动>使……兴;振兴。《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矣。”
xìng①<名>兴趣;兴致。《游黄山记》:“遇游僧澄源至,~甚勇。”②<动>喜欢。《礼记·学记》:“不~其艺,不能乐学。”③<名>诗歌表现手法之一,借另一事物来引起所咏事物。
【兴作】⒈兴起。⒉作为。⒊兴建。
【兴会】感发。
【兴味】兴致;情趣。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uò①<动>起来;起身。《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舍瑟而~。”②<动>兴起;出现。《五蠹》:“有圣人~,构木为巢以避群害。”③<动>发动;发出;发生。《过秦论》:“一夫~难而七庙隳。”《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响。”《狱中杂记》:“此疫~也。”④<动>演奏。《石钟山记》:“如乐~焉。”⑤<动>振作;振奋。《曹刿论战》:“一鼓~气,再鼓而衰。”⑥<动>干;做。《出师表》:“若有~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⑦<动>充任。《滕王阁序》:“家君~宰,路出名区。”⑧<动>制作;建造。《张衡传》:“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浑天仪。”⑨<动>创作;写作。《滕王阁序》:“登高~赋,是所望于群公。”⑩<动>劳作;劳动。《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⑾<名>作品。《图画》:“中国画家自临摹旧~入手。”⑿<象>摹写老鼠活动的声音。《口技》:“微闻有鼠~~索索。”
【作计】⒈主意。⒉打主意。
【作色】生气;变脸色。
【作手】能手。
【作死】自寻死路。
【作用】⒈努力。⒉作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