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ōng象声词,形容敲鼓或敲门等声音。
【冬不拉】【东不拉】哈萨克族的弦乐器,形状略象半个梨加上长柄,一般有两根弦或四根弦。
【冬菜】用白菜或芥菜叶做成的干菜。
【冬虫夏草】真菌的一种,寄生在鳞翅目昆虫的幼体中,被害的幼虫冬季钻入土内,逐渐形成菌核,夏季从菌核或死虫的身体上长出菌体的繁殖器官来,形状象草,所以叫冬虫夏草。中医入药,有滋补作用。简称虫草。
【冬防】(1)冬天的治安防卫。(2)冬天的防寒措施。
【冬宫】俄国沙皇的宫殿,在今列宁格勒。十月革命后改为博物馆。
【冬菇】冬季采集的香菇。
【冬瓜】(1)一年生草本植物,茎上有卷须,能爬蔓,叶子大,开黄花。果实球形或长圆柱形,表面有毛和白粉,是普通蔬菜。皮和种子可入药。(2)这种植物的果实。
【冬灌】冬季往田里灌水,使土壤储水,避免春旱。
【冬烘】(思想)迂腐,(知识)浅陋(含讽刺意):~先生。
【冬候鸟】冬季在某个地区生活,春季飞到较远而且较冷的地区繁殖,秋季又飞回原地区的鸟。如野鸭、大雁就是我国的冬候鸟。
【冬季】一年的第四季,我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参看〖四季〗。
【冬节】指冬至。
【冬令】(1)冬季。(2)冬季的气候:春行~(春天的气候象冬天)。
【冬麦】冬小麦。
【冬眠】某些动物对不利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如蛙、龟、蛇、蝙蝠、刺猬等,冬季僵卧在洞里,血液循环和呼吸非常缓慢,神经活动几乎完全停止。
【冬青】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形,前端尖,花白色,雌雄异株,果实球形,红色。种子和树皮可以入药。
【冬天】冬季。
【冬瘟】中医称冬季流行的瘟病。
【冬小麦】指秋天播种第二年夏天收割的小麦。也叫冬麦。
【冬学】农民在冬季农闲时学习文化的组织。
【冬衣】冬季穿的衣服。
【冬月】指农历十一月。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参看〖节气〗、〖二十四节气〗。
【冬至点】黄道上最南的一点,冬至这天太阳经过这个位置。
【冬至线】南回归线。参看〖回归线〗。
【冬装】冬季穿的服装。
【冬子月】<方>冬月。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hōng(1)用火或蒸汽使身体暖和或者使物体变热或干燥:~箱|~手|把湿衣服~一~。(2)衬托:~衬|~托。
【烘焙】用火烘干(茶叶、烟叶等)。
【烘衬】烘托。
【烘烘】象声词,形容火着得旺的声音。
【烘篮】中间放小火盆的竹篮,用来取暖。
【烘笼】(~儿)(1)竹片、柳条或荆条等编成的笼子,罩在炉子或火盆上,用来烘干衣物。(2)<方>烘篮。
【烘托】(1)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2)陪衬,使明显突出。
【烘箱】用加热的方法把潮湿物品中水分去掉的箱形装置,多用于工业。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xiān①<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指南录>后序》:“舟与哨相后~,几邂逅死。”
【又】<形意动>以……为先;放在前面。《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②<动>走在前面;向前走。《国殇》:“矢交坠兮士争~。”③<名>先导;前驱;表率。《五人墓碑记》:“吾社之行为士之~者,为之声义。”④<动>抢先;先做。《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不~于我,则~于彼。”⑤<形>从前的;过去的。《孔雀东南飞》:“果不如~愿,又非君所详。”⑥<形>对已经死去的尊长或祖先的尊。《出师表》:“~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名>祖先。《史记·蒙恬列传》:“蒙恬者,其~齐人也。”⑧<名>前辈。《送东阳马生序》:“尝趋百里外从乡之~达执经叩问。”⑨<副>指事情、行为发生之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收志。”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ēng①<动>草木生长。《观沧海》:“树木丛~,百草丰茂。”②<动>出生;诞生。《陈情表》:“~孩六月,慈父见背。”③<动>生育;养育。《愚公移山》:“子又~孙,孙又~子。”④<动>产生;发生。《劝学》:“积水成渊,蛟龙~焉。”⑤<动>生存;活着。《班超告老归国》:“丐超余一年得~还。”
【又】〈名〉活着的人。《寡人之于国也》:“是使民养~丧死无憾也。”
【又】〈动使动〉使……活。《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死而肉骨也。”⑥<名>生存期间;一坐。《归去来兮辞》:“感吾~之行休。”⑦<名>生命。《鱼,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⑧<名>生计;生活。《捕蛇者说》:“而乡邻之~日蹙。”⑨<形>没有加工煮烧的;不熟。《鸿门宴》:“则与一~彘户。”⑩<名>读书人。《送东阳马生序》:“今诸~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⑾〈副〉最;甚。《窦娥冤》:“怎不将天地也~埋怨。”⑿〈名〉通“性”天性;禀赋。《劝学》:“君子~非异也,善于物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