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āo①<动>拿着;携带。《愚公移山》:“~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鸿门宴》:“大王来何~?”②<动>掌握;控制。《韩非子·定法》:“~杀生之柄。”③<动>持用;采取。《答司马谏议书》:“而议事每不合,所~之术多异故也。”④<动>从事。《促织》:“邑有成名者,~童子业,久不售。”⑤<名>节操;品行。《史记·张汤传》:“汤之客田甲,虽贾人,有贤~。”⑥<名>琴曲。《列子·伯牙与钟子期》:“初为霖雨之~,更造崩山之音。”
【操持】1.握着;拿着。班固《汉书·苏武传》:“杖汉节牧羊,卧起~,节旄尽落。”2.持;保养。《汉书·王嘉传》:“天子以相等皆见上体不平,外内顾望,~两心。”3.操守。李商隐《漫成五章》之二:“李杜~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
【操刀必割】比喻不可失掉时机,行事当及时。
【操觚】1.执简。觚,古人书写时所用的木简,代指作文章。宋濂《王冕传》:“当风日佳时,~赋试,千百不休。”2.执酒器。
【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技能。
【操券】执持契券,后来喻事情有成功的把握。
【操守】指人的行为品德。
【操行】1.操守;品行。《楚辞·七谏·沉江》:“正臣端其~兮,反离谤而见攘。”(离:通“罹”。遭受。)2.特指廉洁正直的品行。范晔《后汉书·贾复传》:“少有~,多智略”。
【操作】劳动。李纲《题邵平种瓜图》:“儿童玉立形骨清,挈笠携筐助~。”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guò①<动>走过;经过。《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周北门。”②<动>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而采,则根色黯恶。”③<名>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④<动>超过;胜过。《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⑤<副>过分;过于。《陈情表》:“~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⑥<名>过失。《殽之战》:“孤之~也,大夫何罪。”⑦<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之。”⑧<动>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之。”
【过从】⒈互相往来。⒉应付;周旋。
【过存】问候。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ù①<形>紧迫;窘迫。《捕蛇者说》:“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诗经·小雅·小明》:“曷云其还?政事愈~。”②<动>紧缩;紧皱。《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頞而相告。”③<形>局促不安。《荀子·富国》:“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然衣粗食恶,忧戚而非乐。”④<动>通“蹴”。踢;踩。苏轼《申王画马图》:“扬鞭一~破霜蹄。”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新进士集于月灯阁为~鞠之会。”
【蹙蹙】局促不得舒展之意。《诗经·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靡所骋。”
【蹙頞】愁苦貌;即皱眉头。《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而相告。”
【蹙金】用拈紧的金线刺绣,使刺绣品的纹路皱缩起来。杜甫《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孔雀银麒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