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àng①<名>大象。
【又】象牙;象牙制品。《项脊轩志》:“持一~笏至。”②<名>景象;状况。《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万千。”③<动>摹拟;仿效。《核舟记》:“罔不因势~形,各具情态。”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á①<名>槽牙,泛指牙齿。《劝学》:“蚓无爪~之利。”②<动>咬。《战国策·秦策三》:“王见大王之狗……投之一骨,轻起相~者,何则?有争意也。”③<名>形状似牙齿的东西。《张衡传》:“其~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牙门】⒈军营门,因树在将帅的牙旗得名。⒉同“衙门”。
【牙旗】将帅的大旗。
【牙牙】婴儿学语声。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ǎ(1)佛教的建筑物,有种种形式,通常有五层到十三层,顶上是尖的:宝~。(2)塔形的建筑物:水~|灯~|金字~。(3)姓。另见da。
【塔吊】一种塔形起重机。机身很高,由型钢或钢管制成,可以在轨道上移动,起重量较大。主要用于建筑工程。
【塔夫绸】一种光滑的平纹丝织品,多用来做妇女服装。[塔夫,英taffeta]
【塔灰】<方>室内房顶上或墙上的尘土,多指从房顶上垂下来的成串的尘土。
【塔吉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2.6万人(1982年)。分布在新疆。有本民族语言,部分人通维吾尔语文。多信伊斯兰教。在国外也有塔吉克人,主要分布在中亚地区。
【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大的沙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中部。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沙丘一般高度为70~80米。
【塔里木河】我国最大的内陆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上游有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等。东流注入台特马湖,长约2,179公里。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面积53万多平方公里,气候干燥。盆地中部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高山雪水灌溉,多绿洲。
【塔轮】由几个直径不同的轮按大小顺序装在一根轴上构成的皮带轮,形状象宝塔。传动带挂在不同直径的轮上就改变轴的转动速度。
【塔式起重机】具有高塔、长臂和加压重底座的运行式旋转起重机。能改变外伸距离,可把轮廓庞大的重物举高送远,工作面大。用于建筑工地等。
【塔塔尔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4,127人(1982年)。分布在新疆。有本民族语言文字。多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教育事业。多信伊斯兰教。
【塔台】飞机场上的塔形建筑物,设有电台,担任地面与空中的联系。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