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ěi①<名>尾巴。《狼》:“身已半入,只露尻~。”②<名>末尾;末端。《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隐士之北。”③<动>跟在后面;跟随。《后汉书·岑彭传》:“嚣出兵~击诸营。”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à①<形>与“小”相对。《鸿门宴》:“~行不顾细谨。”②<形>重要的;重大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③<形>年长的;排列第一的。《木兰诗》:“阿爷无~儿,木兰无长兄。”④<副>表示范围广,数量多。《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会宾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⑤<副>表示程度深。《董宣执法》:“帝~怒,召宣,欲箠杀之。”
tài①通“太”,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②通“泰”,安定。《荀子·富国》:“故儒术诚行,则天下~而富。”
【大方】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之家。”
【大成】1.太平,和平。《左传·僖公十五年》:“归之而质其大子,必得~。”2.大有成就。《老子·四十五章》:“~若缺,其用不敝。”3.比喻学术上形成完整体系。《孟子·万章下》:“孔子这谓集~。”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ú①<副>不,表一般否定。②<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决,何也?”③<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fǒu通“否”。①<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②<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焉。”
【不齿】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
【不佞】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足以称宗庙。”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3diào用在某些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扔~|改~坏习气。
【掉包】(~儿)暗中用假的换真的或用坏的换好的。
【掉秤】<方>折(shé)秤。
【掉点儿】<口>落下疏疏的雨点:~了,快去收衣服吧!
【掉队】结队行走时落在队伍的后面:在接连三天的急行军中,没有一个~的同志◇只有加紧学习才不致~。
【掉过儿】互相掉换位置:这两件家具~放才合适|你跟他掉个过儿,你就看得见台上的人了。
【掉换】(1)彼此互换:咱们俩~一下,你上午值班,我下午值班。也作调换。(2)更换。
【掉枪花】<方>耍花招。
【掉色】颜色脱落(多指纺织品经日晒或水洗后)。
【掉舌】即鼓舌。指游说、谈论。
【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
【掉头】(1)(人)转回头。(2)(车、船等)转成相反的方向。
【掉转】改变成相反的方向。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