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ēi①<形>不对;不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
【又】<形意动>认为……不对;非难;责怪。《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天下不以~郑尹而快孙子。”②<副>不,不是。《齐桓晋文之事》:“是不为也,~不能也。”③<副>除非;除了。《屈原列传》:“以为~我莫能为也。”?赤壁之战》:“~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④<动>无;没有。《劝学》:“君子生~异也,善假如物也。”⑤<助>表疑问语气,同“否”。《汉书·终军传》:“此言与实反者~?”
fěi通“诽”,诽谤。《史记·李斯列传》:“入则心~,出则巷议。”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háng①<形>永久的;固定的。《师说》:“圣人无~师。”《促织》:“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供。”②<名>规律;准则。《荀子·天论》:“天行有~,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形>平常;普通。《马说》:“且欲与~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采草药》:“盖~理也。”④<名>平日;平时。《张衡传》:“~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⑤<副>经常;常常。《伶官传序》:“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信陵君窃符救赵》:“赢闻晋鄙之兵符~在王卧内。”⑥<量>长度单位,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庸人不释。”⑦通“尝”。曾;曾经。《史记·留侯世家》:“项伯~杀人,从良匿。”(良:张良。)
【常典】1.常例,正常的法度。2.经典。
【常流】1.长河。常,通“长”。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宁赴~而葬乎江鱼腹中耳。”2.河流的正道。《史记·河渠书》:“延道弛兮离~,蛟龙骋兮方远游。”3.平庸之辈。《晋书·习凿齿传》:“琐琐~,碌碌凡士,焉足以感其方寸哉。”
【常式】1.固定的制度。《管子·君臣下》:“国有~,故法不隐,则下无怨心。”2.典范;法式;常规。《史记·秦始皇本纪》:“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
【常侍】经常侍从君主的官员,秦汉有中常侍,魏晋有散骑常侍,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móu①<名>计谋。《谋攻》:“故上兵伐~。”②<动>谋划;策划。《廉颇蔺相如列传》:“越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③<动>图谋;算计。《信陵君窃符救赵》:“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魏十余年。”④<动>商议;计议。《诗经·氓》:“匪来贸丝,来即我~。”⑤<动>思虑;考虑。《过秦论》:“深~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