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àn①<动>分;分开。柳宗元《封建论》:“遂~为十二,合为七国。”②<动>区别;分辨。《庄子·天下》:“~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③<动>判决;判案。《葫芦僧判断葫芦案》:“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乱~断了此案。”④<形>分明;清清楚楚。《六国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矣。”
【判合】两半相合,配合。
【判袂】别离。
【判若云泥】差别之大犹如天上的云彩和地上的泥土那样距离遥远。比喻事物之间的悬殊差异。也作“判若天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rán①<动>燃烧。后来写作“燃”。贾谊《陈政事疏》:“火未及~,因谓之安。”②<代>这样;那样。《鸿门宴》:“不~,籍何以至此?”③<形>是的;对的。《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诚有百姓者。’”
【又】<形意动>认为……对的。《促织》:“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之。”④<词缀>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出涕。”《石钟山记》:“森~欲搏人。”《兰亭集序》:“快~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⑤<助>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登泰山记》:“而半山居雾若带~。”《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茶声~。”⑥<连>然而;但是。《鸿门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bú①<副>不,表一般否定。②<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决,何也?”③<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fǒu通“否”。①<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②<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焉。”
【不齿】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
【不佞】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足以称宗庙。”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óng①<形>相同;一样。《赤壁之战》:“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②<形>同一。《殽之战》:“秦不哀我丧而伐吾~姓。”③<动>一致;统一。《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④<动>附和;随同。《答司马谏议书》:“士大夫多以恤国事,~俗自媚于众为善。”⑤<动>参与;干预。《谋攻》:“不知三军之事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⑥<副>共同;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君与廉颇~列。”
【同案】明清时称同一年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学的秀才。
【同寮】一起任职的官吏,即“同僚”。
【同年】⒈同岁;同年龄。⒉科举考试时代同科考中的人。⒊朋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