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ī<动>烧火做饭。《石壕吏》:“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炊桂】烧桂树做饭。言薪贵如桂,比喻生活困难。应璩《与尚书诸郎书》:“中馈告乏,役者莫兴,饭玉~,犹尚优泰。”
【炊臼】用舂米的器具做饭。指妻子亡故。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jiù①<名>舂米的土坑。《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②<名>用木、石凿成的舂米的器具。《后汉书·冯衍传》:“儿女常自操井~。”③<动>用臼舂米。《芋老人传》:“纺织井~,佐读勤苦。”
【又】像臼形,凹陷。《苦斋记》:“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中。”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òng①<形>疼痛。《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②<形>悲痛;悲哀。《<指南录>后序》:“~定思~,~何如哉。”③<形>痛心。《出师表》:“未尝不叹息~恨于桓灵也。”④<形>痛恨;怨恨。《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⑤<副>痛快地;尽情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