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òng①<形>疼痛。《扁鹊见蔡桓公》:“居五日,桓侯体~。”②<形>悲痛;悲哀。《<指南录>后序》:“~定思~,~何如哉。”③<形>痛心。《出师表》:“未尝不叹息~恨于桓灵也。”④<形>痛恨;怨恨。《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⑤<副>痛快地;尽情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俺只指望~打这厮一顿。”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kū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候还发出声音:~泣|放声大~。
【哭鼻子】<口>哭(含诙谐意)。
【哭哭啼啼】没完没了地哭。
【哭泣】轻声哭。
【哭穷】口头上向人装穷。
【哭丧棒】旧俗出殡时孝子拄的棍子。
【哭丧着脸】心里不痛快,脸上流露出很不高兴的样子。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liú①<动>水流动。《归去来兮辞》:“泉涓涓而始~。”②<形>泛指流动。《过秦论》:“伏尸百万,~血漂橹。”③<动>时间的流逝。《祭妹文》:“则虽年光倒~。”④<动>流浪;漂泊。《论贵粟疏》:“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亡者也。”⑤<动>流放;放逐。古代五刑之一,把罪人放逐到远方。《屈原列传》:“虽放~,眷顾楚国。”⑥<动>流传;传播。《尚书·泰誓》:“~毒下国。”⑦<名>河流;水流。《劝学》:“不积小~,无以成江海。”⑧<名>流派;派别。《后汉书·王充传》:“遂博通众~百家之言。”⑨<名>某一类人;同一类人。《卖柑者言》:“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
【流宕】⒈放任;放荡。⒉流浪;漂泊。
【流光】⒈闪耀的光。⒉逝去的时光。⒊光芒闪烁。
【流眄】流移不定地观看。
【流辟】淫邪;邪乱。
【流冗】流散;流离。
【流俗】⒈世俗;流行的习俗。⒉俗人;世俗之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ì①<名>眼泪。《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左忠毅公逸事》:“后常流~述其事以语人。”②<动>流眼泪;哭泣。《柳敬亭传》:“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泣矣。”③<名>鼻涕。王褒《僮约》:“目泪下,鼻~长一尺。”
【辨】涕、泗、泪。古代一般“涕”指眼泪,“泗”指鼻涕。后来“泪”代替了“涕”,“涕”代替了“泗”,而“泗”一般不用了。
【涕零】落泪。
【涕泗】眼泪与鼻涕,形容悲痛之极。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