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kǒu①<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与?”②<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已不下五六倍。”③<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④<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⑤<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仿佛若有光。”⑥<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不卷。”⑦<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气急。”
【口面】争吵。
【口浅】口快;说话直截了当。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èn①<动>询问。《曹刿论战》:“公~其故。”②<动>慰问;问候。《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讯。”③<动>请教。《师说》:“犹且从师而~焉。”④<动>追究;考察。《李愬雪夜入蔡州》:“第得降卒,必亲引~委曲。”⑤<动>管;干预。《书博鸡者事》:“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xīn①<名>心脏。《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②<名>心脏所在的胸部。《荆轲刺秦王》:“此臣日夜切齿拊~也。”③<名>内心,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熟读精思》:“读书三到,谓~到,眼到,口到。”④<名>想法;心意。《殽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⑤<名>中心;中央。《琵琶行》:“唯见江~秋月白。”
【心志】内心;意志。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