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ó柏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首都。另见bǎi;bò。
【柏林会议】1884年11月在柏林召开的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刚果的会议。德、英、法、俄、美、比、奥匈、葡等十四国参加。次年2月签订协定,将刚果河以东地区划为比利时殖民地,以西地区划为法国殖民地;并承认各国在刚果盆地贸易自由和刚果河及尼日尔河航行自由的权利。
【柏林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联红军对法西斯德国进行的最后一战。1945年4月25日苏军突破德国奥得河和尼斯河防线后,发起了对柏林的进攻。经过激烈战斗,苏军在4月30日把胜利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5月2日柏林战役胜利结束。希特勒于绝望中自杀。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柏油】沥青的通称。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zhōu①<名>船。《劝学》:“假~楫者,非能水也。”
【又】乘船;坐船。《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行适临汝。”②<动>环绕。《诗经·公刘》:“何以~之,维玉及瑶。”
【舟楫】⒈船和浆,泛指船只。⒉比喻辅佐大臣。
【舟师】⒈水军。⒉船家。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ì①<名>古代统治者征战前告诫将士的言辞。《周礼·秋官·士师》:“(五戒)一曰~,用之军旅。”②<名>盟约;誓言。《孔雀东南飞》:“女子先有~,老姥岂敢言。”③<动>立誓;发誓。《孔雀东南飞》:“不久当还归,~天不相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