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ò①<动>伏在矮而小的桌子上睡觉。《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文方成草。”②<动>睡;躺。《促织》:“东曦既驾,僵~长愁。”③<动>趴伏。《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剥莲蓬。”④<动>平放着。《核舟记》:“舟尾横~一楫。”
【卧龙】比喻隐居或尚示崭露头角的想不出人才。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à①<名>坐卧用具,形状狭长低矮。《孔雀东南飞》:“移我琉璃~,出置前窗下。”②<名>泛指床。《芋老人传》:“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晨起不辨衣履。”
【榻布】粗厚的布,也作“荅布”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páng①<名>旁边;侧面。《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丛祠中。”②<形>偏斜;不正;邪。《病梅馆记》:“斫其正,养其~条。”③<副>广泛;普遍。《尚书·说命》:“~招俊乂列于庶位。”④<代>别的;其他的。《狱中杂记》:“~四室则无之。”
bàng<动>依傍;靠近。《与妻书》:“吾灵尚依依~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旁罗】遍布。
【旁洽】普遍霑润。
【旁求】广求;各方征寻。
【旁通】广通。
【旁午】⒈交错。⒉事务纷杂。
【旁坐】一人犯法,罪及他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