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én①<形>仁爱;仁慈。《论语》:“~以为己住,不亦重乎?”②<名>仁道;仁政。儒家主张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措施。《齐桓晋文之事》:“今王发政施~。”③<名>果仁;果核中受外壳保护的部分。《颜氏家训·养生》:“邺中朝士有单服杏~枸杞黄精木车前,得益者甚多。”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ě①<助>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之可追。”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用兵之患也。”③<代>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助>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私我也。”⑥<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⑦<助>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⑧<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⑨<助>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所在皆是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néng①<名>能力;才能。《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②<形>有能力。《出师表》:“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③<名>有能力的人。《报任安书》:“招贤进~,显岩穴之士。”④<动>能够;能够达到。《劝学》:“假舟楫也,非~水也,而绝江河。”⑤<动>及;达。《游褒禅山记》:“盖余所及,比好游者尚不~十一。”⑥<代>通“恁”。如此;这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对面为盗贼。”⑦<动>通“耐”。禁得住;受得住。《察变》:“此物~寒,法当较今尤茂。”
【能品】古人评论书画的三品之一,次于神品、妙品。凡能做到形似不失规矩者称能品。
【能事】能够做到的事。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rén①<形>仁爱;仁慈。《论语》:“~以为己住,不亦重乎?”②<名>仁道;仁政。儒家主张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措施。《齐桓晋文之事》:“今王发政施~。”③<名>果仁;果核中受外壳保护的部分。《颜氏家训·养生》:“邺中朝士有单服杏~枸杞黄精木车前,得益者甚多。”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