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í①<动>群鸟栖息在树上。《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于灌木。”②<动>泛指鸟降落或栖止。《岳阳楼记》:“沙鸥翔~,锦鳞游泳。”③<动>停留;止息。《促织》:“临视,则虫~冠上,力叮不释。”④<动>会集;聚集。《大铁椎传》:“贼二十馀骑四面~。”⑤<动>召集。《冯婉贞》:“于是~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⑥<名>集子;汇合若干著作、作品编成的书。《少年中国说》:“龚自珍氏之~有诗一章。”⑦<名>集部,我国古代图书四大类别之一,与“经”、“史”、“子”相对,包括诗诗作品。⑧<名>集市。《范进中举》:“那邻居飞奔到~上,一地里寻不见。”⑨<动>集会;聚会。《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⑩<动>成就;成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日之事幸而~,晋国赖之。”⑾<形>安定。《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天下已~,乃谋畔逆。”
【集字】⒈集他人碑贴中的字以成文。⒉集他人文赋中的字以成诗。⒊集经文中字,以成摹本。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ǐ①<名>箭。《过秦论》:“秦无亡~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②<动>发誓。《诗经·柏舟》:“之死~靡它。”③<名>通“屎”,粪便。《狱中杂记》:“每薄暮下管键,~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
【矢言】正直之言。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ì①<名>箭靶的中心;箭靶。《韩非子·外储说》:“设五寸之~。”②<形>鲜明、明亮。宋玉《神女赋》:“朱唇~其若丹。”③<名>古代女子点在[额上做为装饰的红点。傅咸《镜赋》:“点双~以发姿。”
dí<副>真实;确实。白居易《出斋日喜皇甫十早访》:“~应不是别人来。”柳宗元《送薜存义序》:“其为不虚取直也~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
de①<代>相当于“者”。关汉卿《窦娥冤》:“为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享富贵又寿延”②<助>表示补充说明结果,相当于“得”。《朝天子·咏喇叭》:“只吹~水尽鹅飞罢!”③<助>表示修饰、领属关系。《陈州粜米》:“都是些吃仓廒~鼠耗,咂脓血~苍蝇。”
【的的】dìdì明亮;清楚。
【的当】的确。恰当。
【的的】dídí实在;的确。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