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ài①<动>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两手合于掌于胸前,头低到挨着手,后世指下跪叩头。《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表以闻。”《鸿门宴》:“哙~谢,起,立而饮之。”
【又】拜见;谒见。。《孔雀东南飞》:“上堂~阿母。”②<动>授给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又以相如功大,~为上卿。”③<动>接受任命。《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
【拜首】跪下拱手及地,头俯在手上的一种礼节。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ì①<动>赏赐,给予。《伶官传序》:“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庄宗而告之……”②<名>恩惠,好处。《殽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叔向贺贫》:“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③<形>尽。潘岳《西征赋》:“若循环之无~。”
【赐谥】大臣死,天子赐予谥号。
【赐书】皇帝赏给的书籍。
【赐姓】皇帝为褒奖功臣,赐其姓,多是帝王自己的姓。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ī①<名>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一师。泛指军队。《烛之武退秦师》:“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②<名>老师。《师说》:“~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③<名意动>以……为师;向……学习。《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④<动>学习;效法。《师说》:“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名>有专门知识或技艺的人。《石钟山记》:“而渔工水~虽知而不能言。”⑥<名>对宗教徒的尊称。多指佛教徒的。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