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é①<动>学习。《论语》:“~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名>学问;知识。《为学》:“人之为~有难易乎。”③<名>学校。《送东阳生序》:“今诸生学于太~。”
【学宫】学校。
【学馆】⒈太学的学舍。⒉私塾。
【学涉】学识修养。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ǐ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ì①<动>送;送达。《柳敬亭传》:“皖帅欲结欢于宁南,~敬亭于幕府。”②<动>表达;表示。《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意焉。”③<动>说;回答。《石壕吏》:“听妇前~词,三男邺城戍。”④<动>达到。《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千里。”⑤<动>获得;得到。《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书以观。”⑥<动>招致;引来。《信陵君窃符救赵》:“~食客三千人。”⑦<动>招请;招集。《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天下之士。”⑧<动>致使;使得。《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不厚?”⑨<动>送还;交还。《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政焉。”⑩<动>用。《张衡传》:“衡善机巧,尤~思于天文阴阳历算。”⑾<名>情致;情趣。《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一也。”⑿<形>细密;细致。《汉书·辛延年传》:“按其狱,皆文~,不可得反。”⒀<副>通“至”,极。《与吴致书》:“元瑜书记翩翩,~足乐也。”
【致力】把力量集中用在某个方面。
【致命】⒈舍弃生命。⒉要害的。
【致意】⒈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用意。⒉表达问候之意。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òng①<动>使用。《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心也。”②<动>任用。《涉江》:“忠不必~兮,贤不必以。”③<动>效力。《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者。”④<动>需要,多用于否定。《木兰诗》:“木兰不~尚书郎。”⑤<名>才能。《原毁》:“彼虽善是,其~不足称也。”⑥<名>资财。《荀子·天论》:“强本而节~。”⑦<名>用处;作用。《赵威后问齐使》:“此率民出于无~者,何至今不杀乎。”⑧<介>根据;凭。《陌上桑》:“何~识夫婿。”⑨<介>因为;由于。《劝学》:“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心躁也。”⑩<介>在。《采草药》:“古法采草药多~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用事】⒈行事。旧时多指祭祀之事。⒉掌权;管事。⒊引用典故。
【用武】⒈使用武力。⒉施展才能。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