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ā①<动>杀死;弄死。《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两尉。”②<动>战斗;搏斗。《教战守策》:“使其心志安于斩刈~伐之际而不慑。”③<动>衰败;败坏。《秋声赋》:“物过盛而当~。”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④<副>形容程度深。《智取生辰纲》:“这样天气热,兀的不晒~人。”⑤<动>削;消除。《后汉书·吴祐传》:“恢欲~青简以写经书。”
【杀青】⒈泛指书籍定稿。⒉洗掉浸烂后的竹青。
【杀字】收笔。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qù①<动>离去;离开。《岳阳楼记》:“便有~国怀乡,忧谗畏讥。”②<动>距;距离。《五人墓碑记》:“夫五人之死,~今之墓而葬焉。”③<形>过去的。《琵琶行》:“我从~年辞帝京。”④<动>除去;去掉。《捕蛇者说》:“~死肌,杀三虫。”⑤<动>舍去;舍弃。《五蠹》:“~偃王之仁。”⑥<动>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⑦<动>前往;到……去。《孔雀东南飞》:“阿母谓阿女,汝可~应之。”
jǔ<动>通“弆”。收藏;贮存。《苏武》:“掘野鼠~草实而食之。”
【去妇】被遗弃之妻。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ā①<动>杀死;弄死。《寡人之于国也》:“是何异于刺人而之。”《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两尉。”②<动>战斗;搏斗。《教战守策》:“使其心志安于斩刈~伐之际而不慑。”③<动>衰败;败坏。《秋声赋》:“物过盛而当~。”黄巢《菊花》:“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④<副>形容程度深。《智取生辰纲》:“这样天气热,兀的不晒~人。”⑤<动>削;消除。《后汉书·吴祐传》:“恢欲~青简以写经书。”
【杀青】⒈泛指书籍定稿。⒉洗掉浸烂后的竹青。
【杀字】收笔。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