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ò①<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章台见相如。”②<动>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名>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④<动>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曰:‘~盗。’”⑤<动>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⑥<动>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⑦<动>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其北门。”⑧<动>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⑨<介>因为;由于。《山行》:“停车~爱枫林晚。”⑩<副>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⑾<副>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见渔舟两两归。”⑿<副>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销落,何用慰远客。”
【坐大】自然强大。
【坐法】犯法而处罚。
【坐化】佛教用语,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
【坐食】不劳而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ǐ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怪之矣。”⒄<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则王乎?”⒅<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义耳。”
【以往】以后。
【以为】⒈认为。⒉使……成为。⒊把……当作。⒋作为;用作。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ài①<动>等待;等候。《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吾客与俱。”《垓下之战》:“乌江亭长舣~。”②<动>对待。《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所以~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③<动>防备。《谋攻》:“以虞~不虞者胜。”《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亦盛设兵以~秦。”④<副>将要;要。《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便~出门,店小二拦住道。”
【辨】俟,待,等候。“俟”和“待”在先秦时期都有等待的意思。“等”和“候”作等待讲是后起意义。“等”在上古时多作“等同”或“等级”讲。如《陈涉世家》:“~死,死国可乎?”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dàn①<名>日出的时候;早晨。《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余济乎江湖。”《木兰辞》:“~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②<名>日;一日。《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③<名>旦角,传统戏曲中扮演妇女的角色。有青衣、花旦、花衫、老旦、武旦等之分。《窦娥冤》:“刽子磨旗、提刀,押正~带枷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