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āo①<名>一种猛禽,似鹰而大,黑褐色。《史记·李将军列传》:“是必射~者也。”《观猎》:“回看射~处,千里暮云平。”②<动>通“彫”。刻镂。《核舟记》:“启窗而观,~栏相望焉。”③<动>彩画;装饰。《柳毅传》:“~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④<动>通“凋”。损伤;衰败。《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
【辨】雕,琱,鵰,彫,凋。“雕”与“鵰”在凶猛的鸟的意义上,“琱”、“彫”与“彫”在雕刻和画意义上,“凋”与“彫”在草木衰落的意义上,分别是同义词。但“鵰”、“琱”、“凋”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意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én①<名>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后写作“纹”。《公输》:“荆有长松~梓楩楠豫章。”②<形>华美;有文彩的。《冯谖客孟尝君》:“黄金千斤,~车二驷,服剑一。”③<名>文章。《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者,太守也。”④<名>文字。《游褒禅山记》:“独其~犹可识。”⑤<名>非军事的,与“武”相对。《谏太宗十思疏》:“~武并用,垂拱而治。”⑥<动>在身上刺花纹,叫“文身”。《庄子·逍遥遊》:“越人断发~身。”⑦<名>文化;文教。《论语·子罕》:“~王既没,~不在兹乎?”⑧<量>用于旧时的铜钱,古称铜钱一枚为一文。《魏书·高崇传》:“在市铜价,八十一~得铜一斤,私造薄钱,斤馀二百。”⑨<动>修饰;掩盖。《论语·子张》:“小人之过也必~。”成语有“文过饰非”。⑩<名>规定、仪式。苏轼《上圆丘合祭六仪》:“仪者必又曰:省去繁~末节,则一岁可以再郊。”成语有“繁文缛节”。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kè①<动>刊刻;雕刻。《核舟记》:“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②<名>刻在木、骨、石、玉等上面的字画等。《登泰山记》:“是日观道中石~,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尽漫失。”③<动>刻画;表现。《马伶传》:“引商~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④<名>时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十四多分钟。
【引】<名>短暂的时间。《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不适耳目之观。”
【刻日】限定日期。
【刻深】⒈严酷;苛刻。⒉指文字古奥峭拔。
【刻削】⒈雕刻。⒉剥夺;侵害。⒊生活俭约。
【刻意】⒈克制意欲。⒉专心一意。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lòu①<动>本指可供雕刻的钢铁。
【引】雕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②<动>开凿;凿通。司马相如《难蜀父老》:“~灵山。”
【镂冰雕朽】雕刻冰块和朽木,比喻徒劳无功。
【镂月裁云】比喻精巧。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