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ǔ①<形>(味道)苦;甘、甜的反面。《苦斋记》:“味~而微辛。”②<动>劳苦;辛劳。《齐桓晋文之事》:“乐岁终身~,凶年不免于死亡。”
【又】<名>辛劳艰苦的事。《班超告老归国》:“故超万里归诚,自陈~急。”③<形>艰苦;困苦。《兵车行》:“况复秦兵而~战,被驱不异犬与鸡。”④<形>痛苦;悲苦。《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⑤<动>苦于;被……所苦。《陈涉世家》:“天下~秦久矣。”⑥<动>愁苦;忧愁。《愚公移山》:“而山不加增,何~而不平?”⑦<副>竭力;尽力。《谭嗣同》:“日本志士数辈~劝君东游,君不听。”
【苦手】痛打。
【苦言】逆耳之言。
【苦雨】久下成灾之雨。
【苦主】被害人的家属。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kǒu①<名>嘴。《齐桓晋文之事》:“为肥甘不足于~与?”②<名>人口。《治平篇》:“视高、曾时~已不下五六倍。”③<量>(一)个。用途广泛。《晋书·刘曜载记》:“献剑一~。”《水经注·资水》:“水南十里有井数百~。”④<名>器物的口。《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⑤<名>进出的通道。《石钟山记》:“彭蠡之~有石钟山焉。”《桃花源记》:“山有小~,仿佛若有光。”⑥<名>刀剑的刃。《水浒传》:“砍铜剁铁,刀~不卷。”⑦<名>中医指寸脉。《史记·扁鹊见仓公列传》:“切其脉时,右~气急。”
【口面】争吵。
【口浅】口快;说话直截了当。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liáng①<形>好;良好;优良。《桃花源记》:“有~田美池桑竹之属。”《归去来兮辞》:“怀~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②<形>善良。《出师表》:“此皆~实,志虑忠纯。”③<副>很;甚。《琵琶行》:“感我此言~久立。”④<副>的确;确实。《三峡》:“清荣峻茂,~多趣味。”
【良弼】指贤良的辅臣。
【良家】⒈关于经营的人家。⒉清白的人家。
【良人】⒈善良的人。⒉平民。⒊夫或妻。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ào(1)药物。(2)某些有化学作用的物质:火~|炸~|焊~。(3)<书>用药治疗:不可救~。(4)用药毒死:~老鼠|~虫子。
【药材】指中药的原料或饮片。
【药草】可以用做药物的草本植物。
【药叉】见〖夜叉〗。
【药茶】中成药剂型之一。将药材及茶叶(或不用茶叶)轧成粗末或加入粘合剂制成块状,应用时以沸水泡汁当茶喝,亦可煎服。
【药典】国家法定的记载药物的名称、性质、形状、成分、用量以及配制、贮藏方法等的书籍。
【药锭】将药材粉碎成细粉,加适当粘合剂制成的固体药品,如紫金锭。
【药方】(~儿)(1)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2)写着药方的纸。
【药房】(1)出售西药商店,有的能调剂配方,有的兼售中药的成药。(2)医院或诊疗所里供应药物的部门。
【药粉】粉末状的药。
【药膏】膏状的外敷药。
【药罐子】(1)熬中药用的罐子。(2)比喻经常生病吃药的人(含嘲笑意)。
【药衡】英美重量制度,用于药物(区别于‘常衡、金衡’)。
【药剂】根据药典或处方配成的制剂。
【药剂拌种】防治作物病害的一种方法,用杀菌药剂搅拌种子。例如用赛力散拌小麦种子,可以防治黑穗病。
【药酒】用药材浸制的酒。如治疗风湿病、筋骨痛的虎骨酒等。
【药理】药物在有机体内所起的变化、对有机体的影响及其防治疾病的原理。
【药力】药物的效力。
【药棉】医疗上用的消过毒的脱脂棉。
【药面】(~儿)药粉。
【药捻子】带药的纸捻或纱布条,外科治疗时用来放入伤口或疮口内。
【药农】以种植或采集药用植物为主的农民。
【药片】(~儿)片状的制剂。
【药品】药物和化学试剂的总称。
【药铺】出售中药的商店,主要按中医药方配药,有的兼售西药。
【药石】古时指药和治病的石针:~罔效◇~之言(劝人改过的话)。
【药水】(~儿)液态的药。
【药筒】枪弹或炮弹后部装发射火药的圆筒,多用金属制成。俗称弹壳。
【药丸】(~儿)制成丸状的药物。也叫药丸子。
【药味】(1)中药方中的药(总称)。(2)(~儿)药的气味或味道。
【药物】能防治疾病、病虫害等的物质。
【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主要为口服或注射药物后引起的皮肤病。皮疹常为全身性,并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药械】农业、林业等施药用的器械,如喷雾器、喷粉器等。
【药性】药的性质。
【药性气】药的气味。
【药胰子】<方>药皂。
【药引子】中药药剂中另加的一些药物,能加强药剂的效力。
【药皂】用脂肪酸盐和石炭酸、来苏等化学药品制成的肥皂,略有消毒作用。
【药疹】由药物引起的皮疹。长期大量地使用某种药物,或患者对某种药品过敏,都会引起药疹。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