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án①<名>秤;秤锤。《论语·尧》:“谨~量,审法度。”②<动>称量;衡量。《齐桓晋文之事》:“~,然后知重。”③<名>权势;权力。《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量力。”
【又】有权势的。《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候~者之门。”④<动>代理;兼任。胡仔《推敲》:“时韩愈吏部~京兆。”⑤<名>权变;灵活性。《谋攻》:“不知三军之~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⑥<副>姑且;暂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
【权变】变通;灵活处理。
【权首】主谋;首先起事的人。
【权时】衡星时势,即权时度势之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í①<形>适宜;合适。《察今》:“世易时移,变法~矣。”②<动>应当;应该。《出师表》:“不~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③<副>大概;也许。《赤壁之战》:“将军擒操,~在今日。”④<副>当然。《齐桓晋文之事》:“~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⑤<名>事宜;事情。嵇康《述志诗》:“悠悠非吾匹,畴昔应俗~?”
【宜当】适合;恰当。
【宜人】合人心意。封建时代妇女的一种封号。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è①<名>竹制的马鞭子。《过秦论》:“振长~而御宇内。”《马说》:“执~而临之。”②<动>鞭打;鞭策。《马说》:“~之不以其道。”《中山狼传》:“~蹇驴,囊图书。”③<名>竹杖;拐杖。《淮南子·夸父逐日》:“夸父弃其~。”④<动>拄着(拐杖)。《归去来兮辞》:“~扶老以流憩。”⑤<名>写字的竹简;书册。也写作“册”。《王冕读书》:“执~映长明灯读之。”⑥<动>记录;登记。《木兰诗》:“~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⑦<名>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及任免的文书。《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亮为丞相。”⑧<名>古代政论性文体名;策论。如苏轼的《教战守~》。《海瑞传》:“即伏阙上《平黎~》。”⑨<名>计策;计谋。《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宁许以负秦曲。”《<指南录>后序》:“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
【策名】指出仕做官。古代出仕做官之人,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表明从属。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吾~汉室,死归其正。”
【策士】谋士,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门下出谋划策的人。柳宗元《沛国汉原庙铭》:“故曲逆起为~,辅成帝图。”(曲逆:曲逆侯陈平)
【策问】汉以来科举取士,以政治、经济等设问,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分条解答。也称“对策”。《后汉书·和帝纪》:“帝乃亲临~,选补郎吏。”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