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ù(1)六安,山名;又县名,都在安徽。(2)六合,县名,在江苏。另见liù。
【六部】从隋唐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的总称。隋朝六部属尚书省。元朝改属中书省。明朝取消中书省,直属皇帝。各部的最高官职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六朝】(1)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合称六朝。(2)泛指南北朝时期:~文|~书法。参看〖南北朝〗。
【六尘】佛教名词。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境。此六境与六根相接,则染污净心,故谓之尘。
【六尺之孤】没有父亲的未成年的孩子。
【六法全书】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六种法规汇编。即伪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的总称。
【六分仪】航海和航空用的轻便的测角仪器,可以用来测定天体的高度以及地面上远处两点所成的视角。
【六腑】中医称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六根】佛教名词。佛教以人身之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是‘能生’的意思,由眼、耳等对于色、声能生起感觉,故称为根。
【六官】《周礼》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分掌邦政,称六官或六卿。
【六合】<书>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六甲】(1)古代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依次相配成六十组干支,其中起头是‘甲’字的有六组,故称六甲。因笔画比较简单,多为儿童练字之用:学~。(2)古代妇女怀孕称身怀六甲。
【六六六】有机化合物,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有苦味,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和煤油等,是农业杀虫药剂,但有污染,我国已停止生产。
【六轮】转轮手枪的一种,转轮上有六个装子弹的孔。
【六盘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部和陕西省西部。南段又名陇山。南北走向,最高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翻越此山。
【六盘山脉】见〖六盘山〗。
【六亲】泛指亲属。究竟指哪些亲属说法不一,较早的一种说法是指父、母、兄、弟、妻、子。
【六卿】(1)古代统军执政之官。(2)《周礼》把执政大臣分为六官亦称六卿。后世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3)春秋后期晋国有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为卿,亦称六卿。
【六三政变】指1907年6月3日俄国沙皇解散第二届国家杜马(国会),并逮捕、流放其中的布尔什维克代表。1905年开始的俄国革命时期至此宣告结束。
【六神】道教指心、肺、肝、肾、脾、胆六脏之神。
【六神丸】常用中成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能。主治痈疽、疮疖、无名肿毒、咽喉肿痛等症。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味地黄丸】常用中成药。有滋补肾阴的功能。主治肾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遗精等症。
【六仙桌】方桌的一种,比八仙桌小,比四仙桌大。
【六弦琴】弦乐器,有六根弦。一手按弦,一手拨弦。也叫吉他。
【六畜】指猪、牛、羊、马、鸡、狗,农村~兴旺。
【六一】六一儿童节的简称。
【六一儿童节】全世界儿童的节日。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为保障全世界儿童的权利,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对儿童的虐杀和毒害,于194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议上,决定以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国际儿童节、儿童节。
【六艺】古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才能和技艺。孔子曾把它列为教学内容。汉朝以后也指《易》、《礼》、《乐》、《诗》、《书》、《春秋》等六经。参见〖五经〗。
【六月起义】1848年巴黎无产阶级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举行的起义。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迫害措施面前,巴黎的工人阶级于6月22日被迫举行大规模起义,提出了‘劳动权’、‘民主的和社会的共和国’的口号,同五倍于自己的敌军血战五天,最后被镇压。
【六镇起义】北魏末北方六镇(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士兵和各族人民大起义。公元523年沃野镇匈奴人破六韩拔陵杀死镇将,率众起义,六镇士兵和各族人民先后响应,占领六镇,杀死镇将。525年北魏政府勾结柔然,南北夹攻,起义失败。
【六指儿】(1)长了六个指头的手。(2)有六指儿的人。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hé①<动>闭;合拢。《孔雀东南飞》:“两家求~葬。”②<动>聚集;会合。《汉书·晁错传》:“~以小攻大。”《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③<动>配合;匹配。《诗经·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孔雀东南飞》:“岂~令郎君。”④<动>符合;适合。《庖丁解牛》:“~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⑤<动>交配;性交。《论衡》:“若夫牡马见雌牛,雄雀见牝鸡,不与相~者,异类故也。”⑥<动>接战;交锋。《左传·成公二年》:“自始~而矢贯余手及时。”
【又】两军交锋一次称一合。《失街亭》:“引军杀来,下遇张郃;战有数十余~。”⑦<形>全;满。《灌园叟晚逢仙女》:“~家大小哭哭啼啼。”⑧<动>对;核对。《冯谖客孟尝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券。”《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即~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⑨<副>该;应当。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为时而著。”⑩<介>与;同。文康《儿女英雄传》:“有话~你说。”⑾<名>通“盒”。王建《宫词》:“黄金~里盛红雪。”《杨修之死》:“一~酥。”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nèi①<名>里面;内部。《邹忌讽齐王纳谏》:“四境之~,莫不有求于王。”
【又】特指朝廷内或国内。《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立法度,务耕织。”
【又】指家庭内部。《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无应门五尺之僮”②<名>内心。《赤壁之战》:“而~怀犹豫之计。”③<名>内室;特指皇宫。《长恨歌》:“西宫南~多秋草。”④<名>女色。《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⑤<名>妻妾的泛称。后专指妻,如南朝人徐悱有《赠内》诗。今人也有谦称自己的妻子为“内人”、“贱内”的。
【引】妻子一方的亲戚,如“内兄”、“内侄”。
nà<动>同“纳”。接纳;收容。《中山狼传》“先生如其旨,~狼于囊。”《鸿门宴》:“距关,毋~诸侯。”
【内嬖】受君主宠幸,又指君主宠幸的人。
【内阁】⒈明清时期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关。明洪武十五年,仿宋制,高诸殿阁大学士,因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故名内阁。⒉内堂,贵族妇女的卧室。
【内省】宫禁之内。
【内传】解释经义的文字叫内传;广引事例、推演本义的叫外传。如关于《诗经》的就有《韩诗内传》和《韩诗外传》。传记的一种。以记述轶闻趣事为主,如《隋书·经籍志二》有《汉武内传》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