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ó①<名>一种口袋。《战国策·秦策一》:“负书担~。”②<名>风箱。《墨子·备穴》:“具炉~。”
【橐驼】骆驼。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uó(1)指骆驼:~峰|~绒。(2)(背)弯曲:老爷爷的背都~了。
【驼背】人的脊柱向后拱起,多由年老脊椎变形、坐立姿势不正或佝偻病、脊椎的关节炎等疾病引起。
【驼峰】(1)骆驼背部隆起象山峰状的部分,里面储藏大量脂肪,缺乏食物时,脂肪就供体内的消耗,因此骆驼可以较长时间不吃食物。(2)铁路上调车用的土坡。车辆可以凭本身的重力自动溜到各股铁道上去。
【驼鹿】哺乳动物,是最大型的鹿,毛黑棕色,头大而长,颈短,鼻长如骆驼,尾短,四肢细长,雄的有角,角上部呈铲形。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有出产。
【驼绒】(1)从骆驼毛中选出来的绒毛,用来织衣料或毯子,也可以用来絮衣裳。(2)见〖骆驼绒〗。
【驼色】象骆驼毛那样的浅棕色。
【驼员】役使骆驼的人员。
【驼子】<口>驼背的人。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jì①<名>技术;技能;本领。《庖丁解牛》:“善哉!~盖至此乎?”②<名>有技艺的人。《荀子·富国》:“故百~所成,所以养一人也。”
【技痒】急于想表现展示自己所擅长的技术艺能。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