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í①<动>旋转;回旋。《三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清倒影。”②<动>运转;运行。《梦游天姥吟留别》:“虎鼓瑟兮鸾~车。”③<动>掉转;改变方向。《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车叱牛牵向北。”④<形>回环;曲折。《阿房宫赋》:“廊腰缦~,檐牙高啄。”⑤<动>返回;回归。《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⑥<动>回复;答复。《柳毅传》:“脱获~耗,虽死必谢。”⑦<形>奸邪。《诗经·小雅·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⑧<量>次。杜甫《漫兴》:“渐老逢春能几~?”
【回风】旋风。
【回肠】心中辗转,比喻离愁不解。
【回天】⒈比喻权势大。⒉古代称皇帝为天,凡能谏止皇帝改变主意的叫回天。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chūn①<名>春。四季的第一季。《曹刿论战》:“十年~,齐师伐我。”《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泛指年。②<名>年岁,年龄。《苏武》:“且陛下~秋高,法令亡常。”③<形>春意,生机。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春晖】1.春阳,春光。李白《惜馀春赋》:“见游丝之横路,网~以留人。”2.喻母爱。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寸草心,报得三~。”
【春秋】1.时代名。指《春秋》所记载的时期(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也指平王东迁至三家分晋的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2.指有所褒贬。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
【春社】祭祀名。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周代用甲日。后多于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王驾《社日》:“桑柘影斜~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春闱】1.唐、宋礼部试士及明清会试,均在春季举行,称“春闱”。闱,考场。姚合《别胡逸》:“记得~同席试,逡巡何啻十年馀。”2.犹“春宫”。太子所居,也代指太子。陆贽《李勉太子太师制》:“辅翼~,是资教谕。”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shù①<名>古代城邑中的道路。左思《蜀都赋》:“亦有甲第,当衢向~。”②<名>方法;手段。《柳毅传》:“子有何~可导我耶?”③<名>思想;学说;主张。《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多异故也。”
【又】符合某种思想学说的行为。《狱中杂记》:“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仁~乎?”④<名>学问;学识。《师说》:“闻道有先后,~业有专攻。”⑤<名>技术;技艺。《教战守策》:“授以击刺之~。”⑥<名>权术;计谋。《吕氏春秋·先己》:“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递用。”⑦<名>方术,指医、卜、星、相等术艺。《塞翁失马》:“近塞上之人,有善~者。”⑧<名>职业。《狱中杂记》:“孟子曰:‘~不可不慎。’”
zhú<名>药用植物名。如“白术”、“苍术”。
【术家】掌管律历的人。
【术士】⒈儒生。⒉儒生中讲阴阳灾异的一派人,也泛指以占卜、星相为业的人。⒊谋士。⒋法术之士,主张用法家思想治国的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