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áng①<名>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中~有甓。”②<形>广大。扬雄《甘泉赋》:“平原~其坛曼兮。”③<形>空。王安石《再月前韵寄蔡天启》诗:“昔功恐~捐。”④周代诸侯国,后改叫“晋”。⑤朝代名。⒈传说中虞舜之前的朝代,君主是尧。⒉公元618—907年,第一代君主是李渊,都市城在长安。⒊公元923—907年,五代之一,又称“后唐”,第一代君主是李勖。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yú①<动>预料;意料。《左传·僖公四年》:“不~公之涉吾地也。”②<动>准备。《谋攻》:“以~待不~者胜。”③<动>担心。《中山狼传》:“前~拔胡,后恐疐尾。”④<动>欺骗。《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⑤<名>远古朝代名。在夏之前,君主是舜。
【虞人】古代掌管山林苑囿的官吏。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ì①<动>治理。《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者,自下及今未之尝闻。”②<动>惩处。《出师表》:“不效则~臣之罪。”③<动>医治。《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将恐深。”④<动>建造。《西门豹治邺》:“为~斋宫河上。”⑤<动>整理;备办。《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装,载券契而行。”⑥<动>训练。《左忠毅公逸事》:“史公~兵,往来桐城。”⑦<动>对付;抵御。《赤壁之战》:“同心一意,共~曹操。”⑧<动>处理。《苏武传》:“单于使卫律~其事。”⑨<动>讲求;研究。《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礼义哉。”⑩<名>地方政府所在地。《过小孤山大孤山》:“州~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⑾<形>治理得好;太平。《屈原列传》:“明于~乱,娴于辞令。”
【治具】⒈置办酒食。⒉治国措施。
【治剧】处理难办的事情。
【治世】治理得好的时代,太平盛世。
【治严】
【治装】均为整理行装。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