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ò①<动>像。《赤壁之战》:“众士慕仰,~水之归海。”②<动>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不~君之美也。”③<代>你;你们;你(们)的。《鸿门宴》:“~入前为寿。”《捕蛇者说》:“更~役,复~赋。”④<代>这样的;这。《齐桓晋文之事》:“以~所为,求~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⑤<连>至于。《齐桓晋文之事》:“~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⑥<连>假如;如果。《殽之战》:“~潜师以来,国可得也。”⑦<连>或;或者。《汉书·食货志》:“时有军役~水旱,民不困乏。”⑧<副>好像;似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有光。”⑨<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出。《诗经·氓》:“桑之未落,其叶沃~。”
【若华】若木之花。
【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生于日落之处,青叶赤花。
【若时】⒈顺应天道。时,四时;天运。⒉此时。⒊彼时。
【若属】你们这些人。
【若许】犹“如许”。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áo①<动>遨游;现耍。《后汉书·张衡传》:“愁蔚蔚以慕远兮,越卬州而愉~。”②<动>通“熬”,煎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政苛刑峻,天下~然若焦。”③<形>通“嗷”,声音嘈杂,喧闹。《荀子·强国》:“百姓讙~,则从而执缚之。”④<动>通“翱”,翱翔。《后汉书仲长统传》:“~翔太清,纵意容治。”⑤<名>通“廒”,储存粮食的仓库。《新唐书·李密传》:“~庾之藏,有时而赐。”⑥<名>地名。”⑦<名>姓。
ào①<形>通“傲”,傲慢。《荀子·强国》:“百姓劫则致畏,嬴则~上。”②<动>调笑,戏弄。《汉书·东方朔传》:“白公卿在位,朔皆~弄,无所为屈。”
【敖敖】áoáo1.身体魁梧。《诗经·卫风·硕人》:“硕人~,说于农郊。”2.声音嘈杂.《潜夫论·贤难》:“无罪无辜,谗口~。”
【敖民】áomín游民。《汉书·食货志上》:“朝亡废官,邑亡~,地亡旷土。”
【敖倪】áoní轻慢;轮蔑。《庄子·天下》:“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于万物。”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guǐ①<名>迷信者认为人死后精灵不灭,称之为鬼。《国殇》:“魂魄毅兮为~雄。”②<名>迷信传说中万物的精灵;神灵。《陈涉世家》:“然足下卜之~乎?”《石钟山记》:“如猛兽奇~,森然欲搏人。”③<形>隐秘不测。《韩非子·八经》:“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也~。”④<形>机智;狡黠。《南史·茹法珍传》:“左右刀敕之徒,悉号为~。”⑤<名>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鬼才】才气怪谲。
【鬼雨】凄惨的阴雨。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