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ī①<名>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云尔。”②<名>指《诗经》。《齐桓晋文之事》:“~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馀】词的别称。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íng①<名>堂前;厅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若市。”②<名>堂阶下的平地;院子。《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柯以怡颜。”③<名>通“廷”宫廷;朝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
【庭除】庭前阶下;院内。
【庭训】父亲训诲教诫。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xùn①<动>训诫;教诲。《训俭示康》:“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汝。”②<动>训练。《晋书·羊祜传》:“祜缮甲卒,广为戎备~。”
【训典】⒈教导人的常规、法则。⒉先王之书。
【训诂】解释古书字义。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