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ǎ①<名>陶土烧制的器物。《高祖还乡》:“王乡老执定~台盘。”②<名>盖屋的瓦片。《阿房宫赋》:“~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③<名>古指纺缍。《诗经·斯干》:“载弄之~。”
【瓦卜】古占卜法之一,打破瓦器,依裂纹来定吉凶。
【瓦釜】⒈陶土烧制的锅。⒉比喻小人。
【瓦全】比喻苟且偷生。
【瓦子】⒈宋元时代游艺、贸易的场所。也叫“瓦舍”、“瓦市”。⒉瓦片。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hé①<动>闭;合拢。《孔雀东南飞》:“两家求~葬。”②<动>聚集;会合。《汉书·晁错传》:“~以小攻大。”《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③<动>配合;匹配。《诗经·大明》:“文王初载,天作之~。”《孔雀东南飞》:“岂~令郎君。”④<动>符合;适合。《庖丁解牛》:“~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⑤<动>交配;性交。《论衡》:“若夫牡马见雌牛,雄雀见牝鸡,不与相~者,异类故也。”⑥<动>接战;交锋。《左传·成公二年》:“自始~而矢贯余手及时。”
【又】两军交锋一次称一合。《失街亭》:“引军杀来,下遇张郃;战有数十余~。”⑦<形>全;满。《灌园叟晚逢仙女》:“~家大小哭哭啼啼。”⑧<动>对;核对。《冯谖客孟尝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券。”《信陵君窃符求赵》:“公子即~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⑨<副>该;应当。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为时而著。”⑩<介>与;同。文康《儿女英雄传》:“有话~你说。”⑾<名>通“盒”。王建《宫词》:“黄金~里盛红雪。”《杨修之死》:“一~酥。”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ú①<名>步兵;士兵。《过秦论》:“率疲弊之~,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乘。”②<名>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叔向贺贫》:“昔栾武子无一~之田。”《谋攻》:“全~为上,破~次之。”③<名>差役;隶卒。《左忠毅公逸事》:“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感焉。”④<动>死。《董宣执法》:“年七十四,~于官。”《赤壁之战》:“初,鲁肃闻刘表~。”⑤<动>完成;完结。《孔雀东南飞》:“谓言无罪过,供养~大恩。”《陈情表》:“庶刘侥幸保~余年。”⑥<副>终于;最终。《廉颇蔺相如列传》:“~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垓下之战》:“然今~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兵”一般指武器,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
cǜ<副>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惶不知所为。”《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合。”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