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ǎo①<动>踩;踏;赴。《五人墓碑记》:“激昂大义,~死不顾。”《赤壁之战》:“赢兵为人马所~籍,陷泥中,死者甚众。”②<动>踏地;顿足。《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之也。”③<动〉实践;实行;遵循。《荀子·五制》:“聚敛者,召冠肥敌,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也。”
【蹈海】赴海;跳到海里。
【蹈节】信守节操。
【蹈袭】沿袭。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lì①<名>“砺”的古字,磨刀石。《史记·高祖功臣年表》:“泰山若~。”②<动>磨。《殽之战》:“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兵,秣马矣。”③<动>磨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参之谷梁氏以~其气。”④<形>严肃;严厉。《五人墓碑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声以呵,则噪而相逐。”⑤<形>厉害;猛烈。《满井游记》:“余寒犹~。”⑥<动>通“励”。劝勉;激励。《三国志·诸葛亮传》:“亲秉旄钺,以~三军。”
【厉风】⒈大风。⒉西北风。
【厉揭】拖着衣裳涉水称厉,提起衣裳涉水叫揭。
【厉禁】遮止;警戒;限制别人进出。。
【厉爽】伤害。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ì①<名>心意;志向。《观沧海》:“歌以咏~。”《为学》:“人之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②<动>立志。《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于学。”③<动>记忆;记;记住。《屈原列传》:“博闻强~,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④<名>标记。《南齐书·韩系伯传》:“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⑤<动>做标志。《桃花源记》:“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⑥<名>记事的书或文章。《项脊轩志》:“余为此~,后五年,吾妻来归。”⑦<名>通“痣”,皮肤上的斑或小疙瘩。《梁书·沈约传》:“约左目重瞳子,腰有紫~。”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