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āng①<形>兴盛;强盛。《谭嗣同》:“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也。”②<形>健壮;美好。《诗经·猗嗟》:“猗嗟~兮,颀而长兮。”
【昌言】1.善言,正当的言论。《尚书·大禹谟》:“禹拜~。”(大禹接受善言。)2.书名,全名是《仲长子~》。东汉仲长统著。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tíng①<名>古代设在路边供旅客停宿的公共房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连短~。”②<名>秦汉时基层行政单位。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高祖还乡》:“你本身做~长,耽几盏酒。”③<名>亭子;有顶无墙的建筑。《醉翁亭记》:“有~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候】古代用来侦察、监视敌情的岗亭。
【亭亭】⒈耸立的样子。⒉独立高洁的样子。⒊山名,在山东泰安南。
【亭午】正午。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zhī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kè①<动>寄居他乡;旅居在外。《柳毅传》:“念乡人有~于泾阳者,遂往告别。”②<名>旅居在外的人。《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③<名>宾客;客人。《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从外来。”④<名>门客;食客。寄食于豪门贵族并为之效力的人。《信陵君窃符救赵》:“诸侯以公子贤,多~,不也加兵谋魏十余年。”
【又】<动>作食客;寄食于他。如“冯谖~孟尝君”。
【又】<名意动>以客礼相待;以……为客。《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我。”⑤<名>朋友;友人。《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下,其~朱亥。”《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与俱。”⑥<名>从事某种活动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后汉书·马廖传》:“吴王好剑~,百姓多疮瘢。”⑦<名>客体;与主体相对而从属于主体的一方。《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