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è①<动>刊刻;雕刻。《核舟记》:“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②<名>刻在木、骨、石、玉等上面的字画等。《登泰山记》:“是日观道中石~,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尽漫失。”③<动>刻画;表现。《马伶传》:“引商~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④<名>时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十四多分钟。
【引】<名>短暂的时间。《芙蕖》:“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不适耳目之观。”
【刻日】限定日期。
【刻深】⒈严酷;苛刻。⒉指文字古奥峭拔。
【刻削】⒈雕刻。⒉剥夺;侵害。⒊生活俭约。
【刻意】⒈克制意欲。⒉专心一意。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wù(1)气温下降时,空气中所含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点,浮在接近地面的空气中,叫雾。(2)指象雾的许多小水点:喷~器。
【雾霭】<书>雾气。
【雾气】雾①。
【雾月十八日政变】1799年11月9日,拿破化波拿巴在法国大资产阶级支持下推翻督政府,成立以他为首的执政府。这次政变发生新历共和7年雾月18日,史称雾月十八日政变。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cái①<动>剪裁;裁制。
【引】制作;写作。杜甫《江亭》诗:“帮林归未得,排闷强~诗。”②<动>删减。
【引】节制。《国语·吴语》:“富者吾安之,贫者吾与之,救其不足,~其有馀,使贫富皆利之。”③<动>裁断;裁决。《战国策·秦策一》:“臣愿悉言所闻,大王~其罪。”
【又】主宰。《吕氏春秋·恃君》:“然且犹~万物,制禽兽,服狡虫。”特指杀,自杀称自裁。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在尘埃之中。”④<副>衡量。《淮南子·主术训》:“取民则不~其力。”⑤<名>体制;风格。张衡《西京赋》:“取殊~于八都。”(八都:八方。)⑥<量>用于布帛之类。《新唐书·归崇敬传》:“学生谒师,贽用腶脩一束,酒一壶,衫布一~,色如师所服。”⑦<副>通“才”。仅仅。《战国策·燕策一》:“~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⑧<名>通“材”。材器,材质《管子·形势》:“~大者,众之所比也。”
【裁察】明察裁断。《汉书·晃错传》:“愚臣无知,唯陛下~。”
【裁度】量度而定取舍。《新唐书·李泌传》:“泌谓:‘废正月晦,以三月朔为中和节,因赐大臣戚里尺,谓之~。’”
【裁画】裁断谋面。
【裁鉴】品评鉴赏。
【裁节】抑制;节制。
【裁制】1.规划;安排。《新唐书·王徽传》:“兴复殿寝,~有宜。”2.节制;抑制。陈寿《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
fēng①<名>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②<名>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而服。”③<名>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存。”④<名>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声,鄙乎宽,薄乎敦。”⑤<名>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⑥<名>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⑦<名>景象;景色。如“风景”。⑧<动>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乎舞雩。”⑨<名>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
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上。”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冯蒸主编)